1.2018年10月7日下午,著名作家、《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副主任(中)在江西省兴国县首次《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红色基因传承论坛》上讲话。(中红网布铁威摄)
中红网江西兴国2018年10月7日电(郭晨)我N次来过兴国,对兴国的山水风光,乡情文物很熟悉很亲切,却没有很认真思考过海量文物的意义和价值。这次要我补课,讲讲文物的功能和价值,很荣幸。
文(精神)与物(物质)组合在一起,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内涵更深了,外延更大了,意义和价值培增。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状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简洁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但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这已经是共识。
文物有多种类型,有古代文物,有近现代文物,有革命文物,民俗文物等。我们在赣南接触多的肯定是革命文物,因为这片红土地在近现代发生过一场著名的革命。革命文物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中遗留下来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建筑物、遗址和纪念物。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内涵的文物,是当年革命斗争最生动、最忠实的记录,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我们常说“文以载道”,我认为文与物结合的“文物”概念更载道,载的道更广阔更深远。
以上是掉书袋,要我结合赣州市和兴国县的观感,及我本人的创作来认识和概括,我更在意和强调文物的“历史见证”和“文物载道”两大功能和巨大价值。
一、历史见证
赣南十八个县区我都反复去过,所到革命纪念馆必看,对那些革命文物比较熟悉。头脑中印象鲜明深刻的要算瑞金的苏区中央政府旧址,就是如今国务院的前身。特别奇葩的是一个正部级机关只有一间房,秘书和部长(人民委员)同屋办公。当年的中央政府总务厅把谢氏祠堂用木板隔成了一个个小房间,用作各部局的办公室和有的正国级干部卧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整个大厅靠墙的两侧,用木板隔成15个小房间,每个小房间只有10平方米那什么大,比一张乒乓球桌大不了多少。门口挂着“某某人民委员部”的牌子。一个小房间便是一个部的办公室,里面都是粗糙不平的泥土地面,只有一部摇柄电话、一张粗糙的桌子、一张硬木板床和两把木靠背椅子。堂堂“中央政府办公楼”比现在的乡政府差远了。
多简陋寒酸,又多珍贵啊!这座移不动的庞大文物,见证了多么轰轰烈烈的场面,“载”了多少大如天的“道”。它是当时的光荣和局限的象征。局限是目前史学界有种共识,当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条件是不成熟的,受到共产国际“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反复性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这是当时急于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认识偏误。我在采写纪实长篇《红都风云》时,接触过许多共产国际打给中共的催命鬼似的电报,要红军拼命打下地盘来赶快建国,以策应苏俄革命。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匆促成立过程中,在某些方面照搬照套苏俄经验和模式,带有共产国际“左”的影响和中国革命“左”的色彩,也蕴含着四年后失败撤离长征的祸根。光荣是瑕不掩瑜,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仍然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大事件,是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笫一个全国性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和预演。这座艰苦奋斗、精兵简政、因陋就简的“文物”,还给后世留下许多光荣传统。官兵平等,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当面解决问题。精简机构,降低行政成本,等等,至少当时没有上访和维稳这些头痛问题。当然腐败当时也有,我在《红都风云》中就拿出好几章写反腐败。不记得哪个革命家说过,凡有建立政权和权力运作,皆有腐败伴随,如影随行。但那时哪有现在这么腐败,相比那时真是清廉。这不,我们一看一想,中央政府旧址的历史、艺术、教育价值全都出来了。
红都瑞金是共和国大摇篮,而兴国官田则是人民军工的摇篮,相对大摇篮是小摇篮,但在军工系统又是老祖宗,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人民军工发祥地”。
我们眼前看到的却是官田村的一条大山坑里,星罗棋布散落着众多屋场,很象样的公祠和民居,清一色的青砖瓦顶、油漆粉画、飞檐翘角的古建筑,且依山傍水,后山突兀,便于防空。如果不是鲜明特征的“文物”出来说话,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有道可载,我们哪里会相信当年堂堂中央军委笫一兵工厂,红军的总兵工厂,就藏在这山沟里。好得这个庞大的兵工厂旧址群和那些“傻大黑粗”的文物,向我们展示解读了兵工厂的历史发展图景,竟是由两个铁匠,“一把斧头,一把铁锤”的修械小组,发展成修械所——修械处,一二年就发展成为了内称“中央军委兵工厂”,外称“中央红军兵工厂”“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它1931年10创办,今天是创办87周年纪念。她是我党我军最早创办的笫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是苏区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人员最充实、机构最完整、实力最雄厚的兵工厂,煌煌然七个“最”。她不仅制造和修配了大量武器武装红军,支援革命战争,还培养造就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为我军军事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人民军工的发展和人民军工精神的养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934年9月,中央军委将在江西兵工厂的工人和干部编成一个工人师,随之跟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了。后来这些人成了八路军兵工厂的技术骨干,是人民军队了不起的来自赣南山沟的宝贝。
两个大小摇篮的文物,修旧如旧,护新如新,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叠加印象,相得益彰,使我们不能不信服,不能不震撼。从而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兵简政,勤俭节约的等等革命传统教育。
兴国还有的著名革命文物就显得普通、日常、微小了,那就是斗笠,草鞋和那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但它表现的主题却很重大——“苏区干部好作风”。当时的苏维埃各级干部没有工资,一个月菜金才3角,包括鞋袜钱,他们还干得很起劲,有作为。记得有个兴国干部刘启耀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典范,后来成了省苏主席,还要从家里刮米缸带米去上班。他说只牢记十二字祖训,为人为官,”不贪不占,不奸不滑,问心无愧。”
所以,这些文物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恢复历史本来面貌的重要依据,是信物,是见证,越往后那段历史越要靠它们说话,载的道比文字留传的更加鲜明生动有说服力。
二、文物载道
兴国县有个大名人女红军池煜华,中央电视台还以《老镜子》为题做了专题片,让那枚文物老镜子也跟着出了名。
1934年秋,红军长征夫妻分别时,这对刚结婚十天的夫妻誓言守望:“五十年六十年直到一百年,也要坚持守望。一个干好革命,一个守稳那堂灶火,望穿秋水,不见不散。”
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长(省部级干部)的丈夫李秋莲(真名字待查),却没有走成留下坚持游击战争,跟游击队离散后腰缠着万贯党的经费乞讨为生,在寻找革命队伍的过程中,被叛徒图财打死。不知情而又痴情的妻子池煜华,拒绝任何有关丈夫死亡的信息,无怨无悔地守望着,等待着,一等等了72年。她一边做好家乡茶园村的妇女工作,一边把李秋莲的弟弟妹妹一个个扶养成人,先后为李的祖母和疟待她的婆婆养老送终,还为李秋莲收养了儿子,延续了烈士的香火。解放以后一直到70年代,池像在当年的苏区一样,坚持参加乡村里的各项工作,坚持无望的守望。窗台上那枚老镜子可以作证,老屋门前那条丈夫远去的小路可以作证,池是怎样含辛茹苦、孤寂落暮地守望了72年。她曾乞讨去福建、江西瑞金等地寻找过丈夫的下落,好心的老表说,李书记突围出去追赶中央红军了。她相信了这个美丽的谎言。全国解放后,她的丈夫又没有回来,别人对她说,你丈夫也许去了台湾做秘密工作。她又相信了这个美丽的谎言。拒绝一切关于李秋莲的死讯,坚定地选择了等待。她回绝了好多个汉子的求婚,回绝了好多次媒婆的改嫁劝说。她不是在“熬”日子,而是在爱与生命的升华中度过岁月,她把对丈夫深长的爱,点点滴滴化作对人民的热爱与帮助。经过了漫长的生命煎熬,她岁月的激情没有湮灭,也没有消退,至死相信丈夫一定会回来跟她团聚,一直到她2005年94岁去世,这堂守了半个多世纪的灶火才熄灭,由“望夫镜”陪伴进入坟墓。这面丈夫送的结婚礼物,跟丈夫一起总共才陪了她十个夜晚,却单独陪了她72年啊!死前,她还在对着天地吟唱那首自编的山歌:“哎呀嘞——要我唱歌那个难,我心中一想起你就打寒颤。叫我等你就等你,不知不觉一等就等了几十年。等了七十二年没有见面,不知道你究竟在哪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