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歌谣>>正文
特稿: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述评
2023-01-11 14:52:07
作者:冯军成、刘钊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摘要]  近百年来,学术界研究红色歌谣的优势表现研究队伍逐渐规模化、研究选题逐渐特色化、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化、研究成果逐渐体系化、研究视域逐渐开阔化。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红色歌谣研究存在着基本概念界定多样化、历史背景分析简单化、表现特征概括模式化、资源开发功利化、价值意蕴封闭化的问题。究其原因,这与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力较强、红色歌谣自身的适应力较弱、顶层规划设计的执行力较差、技术应用创新的阻碍力较大和部分科研者的科学素养较低有关。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对策是提高政治站位,定位红色歌谣的价值点;做实调查研究,构建红色歌谣的衔接点;整合主体利益,探索红色歌谣的创新点;加快技术创新,找准红色歌谣的传播点;建立奖惩机制,筑牢红色歌谣的安全点。研究红色歌谣的意义在于它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有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关键词]  红色歌谣;思想政治教育;新长征路;

    2014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南京军区机关视察时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教育官兵学传统、爱传统、讲传统,始终保持老红军本色。[1]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要很好学习了解党史、新中国史、守住党领导人民创立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2]2021年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举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红色歌谣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它对于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宣传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家骏为代表的学者试图从学术视角研究红色歌谣。1978年至2012年,红色歌谣研究工作几乎淡出研究者的视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肖小华为代表的学者把红色歌谣研究推向新高度,为在资政育人方面作出了诸多贡献。回顾红色歌谣研究史,有成绩,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本文试图运用资料搜集法、归纳演绎法、文献分析法去梳理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现状,探寻制约红色歌谣研究的因素,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歌谣深入研究的路径,指明红色歌谣研究的很有必要。

    一、红色歌谣研究的基本现状

    歌谣,是指人民群众所创作出来,最为贴近日常生活,最直接表达老百姓思想感情和意志愿望的一种口头表达艺术形式。[3]原始社会,人们在集体生活与集体生产的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鼓舞情绪、减轻疲劳、交往情感,不分你我的创作歌谣,往往在劳动、礼仪、社交生活中口耳相传。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与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根据地共同创造了大量的红色歌谣,这些歌谣中有的至今还完好地保存下来在一些革命老区传唱。为进一步了解红色歌谣的研究现状,运用资料搜集法、归纳演绎法、文献分析法去梳理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现状,存在着五大优势和五大不足。

    (一)红色歌谣的研究优势

    1.研究队伍规模化。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指出:“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因革命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团结群众。192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提出:“各政治部负责征集并编制表现各种群众情绪的革命歌谣,军政治部编制委员会负督促及调查之责。”[5]此后,红军开始重视红色歌谣在红军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重视革命史的研究工作。1959年,马家骏认为,陕南老根据地的红色歌谣是研究党史、研究当时人民生活斗争和心理状态、研究苏区文艺运动与创作、研究民间文学的可贵材料。[6]1959年-1981年,学者主要是对井冈山红色歌谣进行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后,万陆、梅正强、严文田、黄忠、周少玲等学者对红色歌谣进行“浅析”。21世纪后,徐德培、简华春、刘小兰等学者开始关注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及其实践应用。2008年后,姚莉苹、彭玉兰、沈婷婷等学者分别对湘鄂西、赣南、川陕苏区的红色歌谣展开研究。党的十八大后,以肖小华、卢致苑为代表的学者深挖中央苏区红色歌谣,取得了喜人成绩。梳理发现,从红色歌谣的研究队伍已从个体发展为群体,为红色歌谣的实践应用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2.研究选题逐渐特色化。红色歌谣的学者分布特点明显,井冈山干部学院肖小华围绕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歌谣整理与时代价值研究(17BD067)获得立项;井冈山大学姚莉苹围绕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研究,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研究(09YBB339)获得立项,在《吉首大学学报》《湖南科技大学学报》《湖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文章。百色学院黄明嫚从档案学的角度探索红色歌谣的保护策略。西华师范大学沈婷婷围绕川陕苏区红色歌谣的产生原因、心理解读、基本内涵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从红色歌谣的立项课题来看,红色歌谣的研究者自觉将个人研究兴趣与学校的区位优势、区域的经济发展、国家的资政育人要求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正由共性化的大众研究朝个性化的特色研究发展。

    3.研究内容逐渐深入化。红色歌谣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其一,红色歌谣的基本内涵。黄明嫚、贺新春、高有朋、曹成竹等学者对此问题都有过谈及。其二,红色歌谣的产生背景。姚莉苹、沈婷婷、李天英等学者对此问题都有过谈及。其三,红色歌谣的价值分析。高学钦、刘於春、张珊、王国梁等学者对此问题都有过谈及。其四,红色歌谣的基本特征。沈婷婷、王子韩、毕瑛涛等学者对此问题都有过谈及。其五,红色歌谣的新视角。一部分学者在对红色歌谣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后,从历史学、档案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等跨学科的角度去剖析红色歌谣蕴涵的内在价值。其六,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研究,陈杰对大别山地区的红色歌谣进行搜集整理。随着时代和学科发展,学者们对于红色歌谣的研究不局限于红色歌谣的表现形式研究,而是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结合个人研究兴趣,找准研究的深入点,开展更为深入有效的研究。

    4.研究成果逐渐体系化。红色歌谣的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著作、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影视媒体等多个方面。在CNKI中检索主题“红色歌谣”。1868年2月1日-2020年7月30日,显示标题中含“红色歌谣”的有182条,含“中央苏区”的有34条,含“革命歌谣”的有18条,含“根据地”有15条。2005年,徐德培《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为题完成了硕士论文。2008年,桑俊以《赣南苏区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研究》。红色歌谣的学术著作如《川陕苏区红色歌谣》《川陕根据地革命历史歌谣集》(上下册)《红色歌谣》《陕南革命歌谣选》《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均是对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文艺作品包括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漫画中出现红色歌谣。文创产品将红色歌谣通过印制等方式进行宣传售卖。影视媒体方面,中国军网2019年制作了《探寻红色歌谣之乡》。可以看出,红色歌谣的体系化已成为新的趋势。

    5.研究视域逐渐开阔化。红色歌谣取得了喜人成绩,这与热衷于红色歌谣研究的学者视域开阔密不可分。究其原因,这与时代发展的有关。全球化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融交流交锋不断。全球化进程中,保持制度优势,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之一,便是加强国民的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国民的思想教育,需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选好教育主题,找准教育内容。红色歌谣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功能,为革命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21世纪后,研究红色歌谣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关起门来搞研究是不会有大的创新的,而是存在潜在的技术打压危险,因此研究者主动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自觉适应时代发展,将个人的学术兴趣紧紧地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申报和出版了一批卓有影响力的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红色歌谣的研究不足

    1.基本概念界定多样化。界定概念的目的是区分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何不同。近百年来,学者对红色歌谣有过多种表述。黄明嫚认为,红色歌谣,特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所创作的传唱的革命歌曲。[7]贺新春认为,广义的红色歌谣泛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革命历史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歌曲。狭义的红色歌谣就是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为了适应革命需要而创作出来的一系列革命歌曲。[8]高有朋认为,红色歌谣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区流传的革命歌谣。[9]曹成竹认为,“红色歌谣”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流传在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反映革命斗争的歌谣。[10]王焰安认为,“红色歌谣”泛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种特定类型的歌曲。[11]以上学者对红色歌谣的基本概念界定时在时间限定、创作主题、创作内容不明确。倘若教育者对红色歌谣认识不全面极易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从理论层面讲不清,在实践层面难以持续推进红色歌谣应用的问题。

    2.历史背景分析简单化。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依据。近百年来,学者研究红色歌谣的过程中,对红色歌谣的历史背景分析过于简单化。姚莉苹认为,湘鄂西苏区红色歌谣的生成原因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贺龙、任弼时等革命家在湘鄂西苏区的革命实践和湘鄂西苏区的歌谣运动。[12]沈婷婷认为,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产生的原因有深厚的民歌传统、轰轰烈烈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的大力宣传。[13]王子韩认为,福建苏区红色歌谣创作的历史背景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斗争的需要;党的正确领导激发了群众的创作热情;[14]熊英琴认为,歌谣承载着创作者们对所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认识,其所营造的文本空间不可避免地带着当地文化地理的烙印,也成为寄托情思感触的一种地方意象。[15]历史背景的分析者要树立科学的空间观,从时间维度讲,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从空间维度讲,包括当时的国内国外背景;涵盖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照发现,以上三位学者对红色歌谣产生的历史条件分析是不够的,缺少全面分析。

    3.表现特征概括模式化。一般来说,红色歌谣的首要特征应是阶级性(也称政治性),但从近百年来学者研究红色歌谣特征时概括情况来看并非如此。姚莉苹认为,湘鄂西苏区的红色歌谣特质有,思想的先进性、主题的革命性、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16]彭玉兰认为,赣南地区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表现为浓厚的民众性和地方色彩、强烈的工具性和革命气势、鲜明的即兴性和民歌韵味。[17] 沈婷婷认为,川陕苏区红色歌谣有强烈的革命性和广泛性的群众性特征。[18]张涛认为,江西红色歌谣的共性有口头性、群众性、地方性及红色歌谣的革命性和斗争性。[19]肖小华是透过红色歌谣观察中央苏区的社会教育有政治性、大众性、实践性、创新性的特征。[20]以上学者对红色歌谣的特征表述同样适应于其他革命文化的特征表述,表现特征概括模式化非常明显,此问题需研究者引起高度警惕。

    4.资源开发心理功利化。1960年,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湖南、山西等地,以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挖掘革命斗争史料,宣传革命斗争光荣历史为背景,进行了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红色歌谣》就是江西作家协会在这一大背景下完成的整理工作。1980年,随着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工作的开展,民间文学三大集中“故事、歌谣、谚语”引起人们重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徐德培于2005年在《红色歌谣与旅游应用》(江西社会科学,第9期)中探讨了红色歌谣在旅游中的应用问题。之后,学者们研究红色歌谣往往停留在红色歌谣的理论研究层面,对红色歌谣的应用关注度不够。部分研究者认为,理论研究只需要有研究成果就可以获得科研经费,至于理论研究是否在教育教学和旅游市场中加以应用的问题关注度不高。当下,一些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上开始印有红色歌谣,追求市场效益。一些革命纪念馆里展览有少量的红色歌谣,但实际功效很小。旅游市场的开发者关注的是红色歌谣是否带来直接的市场价值,对于红色歌谣的社会效益关注度低,这对红色歌谣的整体性资源开发有潜在风险。

    5.价值意蕴表征封闭化。价值指的是主体对于客体的需要以及客体的属性和特点对于主体的满足程度。张珊认为,红色歌谣有史料价值,表现为它能够再现红军生活的原貌;真实记录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可信的口传史料。[21]刘於春认为,红色歌谣有历史价值,表现为它具有思想启蒙和教化作用;鼓舞了红军的革命斗争;瓦解敌军的强大思想武器。[22]以上两位学者认为,史料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红色歌谣的价值。从搜集和征集的红色歌谣看,红色歌谣的价值是多重的。例如,红色歌谣有艺术价值,红色歌谣里歌唱的画面是可以重现为革命故事。这些故事是可以以舞台剧和话剧的形式重现的。红色歌谣有文学价值,赋比兴手法在歌谣传播过程中为常用的手法。红色歌谣的价值既包括内在价值也包括外在价值,既包括对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包括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随着全球化步伐,红色歌谣的国际价值理应被研究者纳入研究范畴,不断增强红色歌谣的价值意蕴。

    二、红色歌谣研究的制约因素

    歌谣是人类精神的灯火,歌谣代表着一个时代,记录着一个时代。[23]红色歌谣发展至今,仍有亟待破解的难题,破解这些难题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制约红色歌谣发展的因素明确化,主要有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力较强、红色歌谣自身的适应力较弱、顶层规划设计的执行力较差、技术应用创新的阻碍力较大、部分学者的科学精神较低。

    (一)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力较强

    思想文化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全球化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人们从事活动带有目的性。西方国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力、科技力、军事力,通过在我国国内寻找“代理人”宣扬西方的价值学说,鼓吹西方制度的优势。例如,普世价值观,这是西方国家鼓吹的价值观,认为他们所倡导的价值观对于其他国家依然是适应的。岂不知,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是有差异的。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国家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我国已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群众的利益并没有完全满足,一些个人或群体会被西方的价值观所迷惑,进而为其摇旗呐喊,这是伤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要予以惩罚。部分国民的利益共识未形成,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冲击。红色歌谣是革命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红色歌谣的研究理应旨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二)红色歌谣自身的适应力较弱

    红色歌谣归属于民俗学的范畴。民俗学研究的是民间文化,它自然反映和描述人民群众的具体活动,体现当时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24]红色歌谣是中国歌谣史上一朵奇葩。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歌谣受海外文化的冲击,红色歌谣逐渐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被忽视。笔者在搜集和整理红色歌谣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红色歌谣是个体或群体通过征集来的,歌谣中含有“干人”“老子”“老鹰茶”等土语,这对于个别不熟悉土语或对红色歌谣不感兴趣的人来讲,会自觉屏蔽红色歌谣。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把红色歌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但多以“唱”“演”的形式进行,学生本人对于革命史缺乏全面的了解,很难有真情实意,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考试成绩才同意以“唱”“演”的形式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由于某一阶段人们对红色歌谣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重视不够,红色歌谣未能通过改革创新适应时代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革命文化学习的需求。今后,怎样挖掘红色歌谣的价值能为重要课题。

    (三)顶层规划设计的执行力较差

    理论来自于实践,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做法在一定情况下会按程序纳入到制度建设中。重视革命文化,这是党和国家不变的态度。1981年,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选》。1987年,汉中地委编制了《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歌谣》1995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川滇黔边红色武装文化史选编》是根据文化部1988年青岛会议关于开展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的精神,由四川、云南、贵州三省文化厅合作完成的。1995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湘鄂川黔苏区革命文化史料选编》是根据文化部1988年青岛会议精神,在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文化厅领导下,由有关部门大力协作,共同完成的。这两部选编著作收录了革命根据地大量的红色歌谣,堪称精品。此后,很少有红色歌谣的著作出版。党和国家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革命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革命老区因对自身的红色歌谣资源保护和挖掘不够。区域经济实力弱,使足以开发的红色歌谣资源竞争力逐渐丧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取得成为空谈。

    (四)技术应用创新的阻碍力较大

    红色歌谣收集整理、保护利用、开发研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配合。近年来,红色旅游热,大部分人愿意去革命老区感受党的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博物馆和纪念馆和旅游景区不断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但在落实过程中缺面临重重阻力。比如,各革命老区的红色歌谣资源信息分享不够,各革命老区的红色歌谣教育教学方法分享不及时。一些革命老区的纪念馆和博物馆仍然认为红色歌谣与红色标语相比,在当时宣传工作中的作用是很低的,不宜用于宣传,这是错误的认识。在语言的各种形态中,口语是最生动形象、最简洁传神、最活泼明快的。[25]信息时代,一些革命老区的博物馆开始意识到红色歌谣单靠口语传播和文本传播是不够的,应该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让红色歌谣活起来,而不是仅供展览。与此同时,一些革命老区经济水平低,投入红色歌谣保护的经费有限,缺乏专家学者的指导,将技术应用创新成果引入红色歌谣的保护工作中仍存在难度。这样一来,绝大多数人反映的红色歌谣给人的体验感互动性较差问题迟迟未解决。

    (四)部分研究者的科学素养较低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是党中央对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和高度要求。教育者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只有做到这“四个相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近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成果从数量来看是比较大,但整体质量水平较低。除了研究者掌握的素材较少外,还与部分研究者的科学素养低有关。部分研究者一味地追求发表文章的数量,对文章发表后的影响考虑甚少。由此,出现了红色歌谣研究成果重复化。部分学者缺少战略眼光,对红色歌谣研究时只关系选题热不热,不关心研究成果是否服务于生产生活。科研人员在追求真理,必然要经历艰辛的调研过程。部分从事革命文化的研究者认为信息化时代不需要深入乡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这是错误的认识,需要及时纠正。只有经过调研,研究者才会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深究红色歌谣。

    三、红色歌谣研究的趋势

    革命战争年代,红色歌谣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有序进行。改革开放后,红色歌谣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度被学界淡忘,红色歌谣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边缘化。坚持问题导向,在对红色歌谣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后,红色歌谣的研究工作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不断推动红色歌谣的改革创新,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定位红色歌谣的价值点

    红色歌谣的价值点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不够到位的,如研究者只看到了红色歌谣的史料价值,却没有将红色歌谣的历史价值进行深入分析。鉴于此,研究者要提高政治站位,从红色歌谣对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去考察红色歌谣的价值,从红色歌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认识红色歌谣,就会发现红色歌谣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记录着党和国家与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就会发现红色歌谣的深入研究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基础性作用。研究者提高政治站位要从学习党的文件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淬炼思想,在思想认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定位红色歌谣的价值。只有提高政治站位,红色歌谣的价值点才会精准。

    第二,做实调查研究,构建红色歌谣的衔接点

    调查研究是为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研究者从理论层面研究红色歌谣的主题、内容、价值,很少触及到红色歌谣的应用问题。近年来,个别研究者有意识地把红色歌谣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用问卷法了解红色歌谣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来解决困扰红色歌谣发展的难题。新时代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必须各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大力合作,从国家战略角度对红色歌谣进行搜集整理,打通红色歌谣的创作、传播、应用、反馈的环节。从横向层面看,创作、传播、应用、反馈要以主体利益为衔接。从纵向看,过去、现在、将来的红色歌谣是不断发展的。各级主体要以调查研究为契机,整合利益点来不断构建红色歌谣各环节的衔接点。

    第三,加快技术创新,找准红色歌谣的传播点

    传播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传递给对方的过程。红色歌谣常见的传播方式有口耳相传和文本相传为主。近年来,红色歌谣的网络传播兴起,主要以红色歌谣融入红色舞台剧为主。众所周知,红色舞台剧的受众对象是有限的,怎样通过网络渠道让红色歌谣被更多的人熟知并运用,这需要经历一个普及和提高的过程,研究者把红色歌谣的网络传播作为重要课题。相比过去,我国的信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基本上能够满足民众的需要。但在国际范围内,传播红色歌谣,本身是有较大难度的。原因在于红色歌谣有意识形态性。鉴于此,研究者不妨先结合本国国情,设计一套集搜集整理、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市场反馈于一体的信息系统,先在国内一些地方进行试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适机地将在红色歌谣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成功案例提供给其他国家。

    第四,整合各方利益,探索红色歌谣的创新点

    红色歌谣的研究需要各部门、各地方的合作才能做深入,做出特色。上世纪80年代末,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之所以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原因在于各革命老区的研究者是为民族保存一份珍贵的史料,让后人铭记革命史。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老区的研究者立足于本地开展研究,研究经验缺乏沟通交流,这就导致了学者们针对某一问题上出现自说自话的问题。以红色歌谣之乡汉中留坝县为例,虽为红色歌谣之乡但关于留坝县产生红色歌谣的原因众说纷纭,很难达成共识。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理想状态上这是融为一体的,实际上是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状。基于此,党和国家要从红色歌谣整体发展的角度去考察红色歌谣的应用问题,从而实现红色歌谣的创新。

    第五,建立奖惩机制,筑牢红色歌谣的安全点。

    红色歌谣的研究很少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这与现行的奖惩机制有关。一些研究者在研究红色歌谣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很难找到适合的刊物发表,一些红色歌谣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很难找到市场与平台。博物馆里展示的红色歌谣多以文字为主,音频和视频展示几乎没有。笔者在搜集整理红色歌谣的过程中,井冈山革命纪念馆里展示的红色歌谣文图并茂,具有一定的艺术吸引力,但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信息社会,人们更愿意通过亲身体验红色歌谣的魅力。鉴于此,要建立奖惩机制,面对红色歌谣在创作、传播、应用过程中的好的做法要积极推广,对一些地方不重视红色歌谣应用的要予以惩罚。建立奖惩机制的部门要全面认识到红色歌谣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吸引力需要红色歌谣。

    四、红色歌谣研究的意义

    在歌谣里所描绘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中,洋溢着人民群众艰苦奋斗、争取解放的革命精神。[26] 红色歌谣的研究工作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还在继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为进一步增强广大研究者的信心,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红色歌谣的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观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的态度和看法。受历史条件限制,一些原本记录红军生活和战斗的材料丢失,人们了解这段历史的方式往往以听故事和学习回忆录的形式展开。听故事和学习回忆录是人们了解历史的方式,但它不是唯一的。在这里,需指出,口述在一些学者研究革命文化过程中被当作史料使用是需要谨慎的。这是因为,一些革命战士随着时间推移对于当时的战斗场景容易淡忘,在表述时一些事情时可能会与当年的真实经过有差别。这就启示研究者在研究红色歌谣的过程中要多方求证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倘若把口述材料当作绝对符合当年历史的证明就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红色歌谣的搜集整理工作从民间个人延伸到官方整体,数量巨大,个别歌谣的真实性经过多方求证已达成共识,力求红色歌谣的历史真实,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多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对于红色歌谣的认知了解程度受各种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对它的功能是认识不到位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自觉将红色歌谣融入到教学之中,这给一些想通过红色歌谣了解革命战争史的学生来说缺少了一种途径。通过对过去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旨在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红色歌谣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经过创新后能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红色歌谣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并存的。从社会效益看,通过应用红色歌谣,能够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思维方式上更加科学。近年来,红色文化旅游热使革命老区的人民群众看到了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是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研究者要看到红色歌谣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围绕红色歌谣做特色旅游项目,刺激高校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每所学校都有自身特点,根据办学定位和行业需求去培养人才需要学校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考虑。一旦有政策的支持,优秀人才的参与,红色歌谣会尽快融入到教育教学与旅游行业中,对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河洛大鼓《起航》
·下一篇:无
·冯军成、刘钊: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述评
·特稿: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述评
·特稿:河洛大鼓《起航》
·琅溪村红色歌谣代代传(组图)
·吴国庆:琅溪村红色歌谣代代传(组图)
·特稿:琅溪村红色歌谣代代传(组图)
·特稿:庆阳的三首原创民歌
·华军:红色歌谣遍川陕,革命斗志士气高。集锦民谣话长征,义勇军曲铸国魂
·特稿:红色歌谣遍川陕,革命斗志士气高。集锦民谣话长征,义勇军曲铸国魂
·抗美援朝英雄赞(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特稿: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述评
冯军成、刘钊: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述评
特稿:近百年来红色歌谣的研究述评
罗潇云:蔡和森、向警予女婿洪戈在北京逝世(组图)
特稿:蔡和森、向警予女婿洪戈在北京逝世(组图)
毛泽东的扶阳思想
向党学习,向党而生(深度好文)
毛泽东思想与《易经》思想
毛泽东的“愚”——纪念毛泽东主席逝世四十周年
以红色心法4.0应对西方工业4.0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想念伟人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