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焦作,太行余脉似被盛夏染透了翠色,层峦间藏着未散的晨雾;沁河波光淌过温润的玉色,在岸边石上漾出细碎的光,悄然孕育着独属这片土地的人文气韵。8月15日-16日,安徽宣城的叶忠平、河南新乡的佘香穗,赵贵成等与焦作的马宝安、窦国杰、秦文采等二十余位书画家,循着墨香齐聚河南美术家创作基地。他们以笔为桥,借山水为媒,在太行的雄奇与笔墨的灵秀间,谱写出一段南北艺术相遇的佳话。
一、墨香萦室话初心
创作基地的雅室里,书画作品在墙上静静舒展,墨香像无形的线,缠着窗棂漏进的风,在室内漫开。长桌旁,二十余位书画家围坐成圈,构成一幅凝神交流的图景——有人俯身将心得记在宣纸边角,笔尖划过的沙沙声格外清晰;有人手持作品轻轻比划,眉峰随笔势起落;墙上的墨迹与窗外石榴树的红果相映,雅致里藏着几分热烈的期许。
交流活动由焦作市文联原外联部部长、花鸟画画家李跃中主持,他身后的花鸟作品正透着灵动的生机。李跃中笑着抬手示意:“今日雅室聚贤,南北同仁共话艺事,不如就从咱焦作的山水气魄,与皖南的烟雨灵秀聊起?”
生于孟津的马宝安率先开口,这位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的毛体书法家、企业家,现为焦作市书协会员、市老年书法研究会副会长,亦是李松辰书画院中原分院院长。他以指作笔在空中勾勒太行山石的轮廓,语气里带着对故土的熟稔:“焦作的山是有性格的,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故事,就像毛体书法,看似挥洒间,实则骨力暗藏。我常把毛泽东诗词警句用毛体创作,就是想让红色文化借着笔墨传得更远——这字里得有山河气魄,更得有初心力量。”
安徽宣城的叶忠平闻言颔首,这位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常务理事、毛体书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员,自幼浸在文房四宝的气韵里,从《峄山碑》起步,临颜楷、习“二王”、揣狂草,中年后专攻毛体,行草作品屡获大奖。他指尖轻叩桌面,似在临摹笔势:“皖南山水如诗,淡墨摹烟雨求气韵;而毛体的豪迈,恰如太行风骨,能为这份灵秀添几分筋骨。”
焦作本地的秦文采接过话茬,这位河南瓦岗寨人潜心研习毛体三十余年,在韶山滴水洞工作近十年的经历,让他的话语多了份亲历的厚重:“在韶山时,常对着毛主席的笔墨琢磨那份大气象,我总结出毛体‘十大尚气、十大尚美’,其精髓正在于把山河气魄融进笔锋。”
“焦作书风承魏晋遗韵,又融太行气魄,与毛体的刚柔相济异曲同工。”焦作市山阳区老年书画家协会主席窦国杰补充道,他的作品曾获第二届羲之杯全国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语气里藏着对本土书风的自豪。
此时,生于长垣的佘香穗笑着插话,这位曾任职于新乡市政府,现任中国扇子艺术学会理事、毛体书法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作品《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收录于多部典籍。“毛体讲究‘气象豪迈为首,筋骨力道立魂’,”她眉眼间带着温润的热忱,“我写《向雷锋同志学习》时,总想着把这份热忱拧进笔锋,让字里能透出那份向上的劲。”长桌旁的年轻书画家们频频点头,笔尖在笔记本上不停游走,生怕漏了半句箴言。
二、山水入画润笔锋
次日清晨,众人赴云台山。山门前“云台山”用毛泽东字集字的三字刻在红崖上,阳光落处,字缝里似淌着朱砂的光;峰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被风轻轻吹动的水墨长卷。这正是书画家们驻足写生的景致——石阶层叠如笔架,飞瀑流泉似墨渖倾泻,崖壁上的苍松斜出,恰似书法中蓄势的侧锋。
马宝安望着陡峭的山崖,指尖抚过一块带纹路的石头,眼里闪着发现的欣喜:“你看这山石的肌理,多像毛体书法里的枯笔皴擦,笔笔见骨。下次写‘敢教日月换新天’,就得带着这份硬气。”他小心将石头揣进兜,“回去拓下来当笔意参考,让红色故事借着字里的太行魂,更有力量。”
叶忠平驻足凝视云雾,折扇轻摇间,目光似与山雾相融:“这云雾氤氲,又似行草的连笔牵丝。”早年研习文学的功底,让他总能从山水中读出笔墨韵律,“正琢磨着把怀素狂草的笔意,与毛体的气势揉在一处,或许能出新意。”
佘香穗沿着石阶缓步而上,飞瀑的轰鸣裹着水汽漫过来,她望着水流撞击岩石的力道,轻声道:“2024年建国75周年书画展,我的作品登上央视书画频道时,总觉得少了点沉劲。如今见这太行雄姿,才懂《长征》里‘五岭逶迤’的分量——下次再写,笔锋该多几分山石的沉劲。”
秦文采在茱萸峰下铺开速写本,笔尖勾勒山势时,手腕随峰峦起伏:“毛体的章法,就像这太行群峰,错落间自有气势。”窦国杰与李跃中在旁讨论山间兰草,李跃中的眼睛亮起来:“这些兰草的姿态,既有佘女士笔下的风骨,又有太行的倔强,入画定是妙品。”
三、笔墨交融见真章
回到创作基地时,暮色已漫上窗棂,长桌再次摆满宣纸砚台,重现众人挥毫泼墨的热闹——有人凝神运笔,笔锋在纸上走得沉稳;有人俯身研墨,墨条与砚台相触,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墨香与窗外飘来的桂花香缠在一起,酿出几分醉人的芬芳。
马宝安铺开四尺宣纸,提腕蘸墨时,砚台里的墨汁晃出细碎的光。他落笔写“为人民服务”,笔锋厚重如太行山石,撇捺间藏着沉劲,将山石的质感融进笔墨,刚完成便引得众人围拢,指尖轻点纸面,赞声里带着共鸣。叶忠平在旁即兴创作行草,笔势如云台飞瀑般流畅,与马宝安的沉雄形成巧妙呼应,一刚一柔,恰如太行与烟雨的相遇。
佘香穗展起丈二宣纸,凝神写下《清平乐·六盘山》。笔锋起落间,既有她惯有的“意气风华”,又添了几分云台山水的沉雄——起笔如登山势,缓缓蓄力;收笔似瀑流坠崖,利落劲挺,将伟人诗魂与太行气魄融在一处。她侧头与秦文采交流:“秦老师您看这‘红旗漫卷西风’的‘卷’字,是不是该带点山石的棱角?”秦文采点头称是,随即挥毫写下“雄关漫道真如铁”,将其研究的“十大尚奇”理念融进章法,字间透着山河的壮阔。
窦国杰带领其他书画家创作“墨海行舟”书法长卷,行草流畅如沁水蜿蜒,与秦文采的沉劲、马宝安的雄浑形成多元对话,似在演绎南北墨韵的和鸣。李跃中则将云台所见兰草绘于纸上,墨叶舒展间藏着韧劲,佘香穗在旁题“兰生幽谷”,书画相映,尽是文人雅趣。
暮色渐浓,众人围坐品茗,墙上新作琳琅:马宝安的红色警句透着刚劲,叶忠平的行草长卷带着灵动,佘香穗的巨幅毛体藏着热忱,秦文采的理论手稿写满思考……叶忠平望着满室作品笑道:“皖南笔墨遇太行风骨,恰是毛体精神跨地域的共鸣。”马宝安举杯相邀:“愿咱们以笔为舟,载着红色初心,再聚怀川,再续墨缘!”
四、墨香引航,共赴新程
此次交流,不仅是书画家们的相聚,更给焦作书法爱好者递去了一把“钥匙”。焦作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创作基地的展览区里,篆隶楷行草作品各展风采,经典临摹与现代创新之作并存,书法家们驻足细品时的轻叹、探讨时的颔首,都是对基地艺术氛围的最好注解。
交流中,创作者们反复提及:书法从不是孤立的技法,而是文化的血脉、精神的寄托。唯有在继承传统的根脉上创新,才能让这笔墨在新时代活起来。最后,马宝安总结道:“这场相遇,是南北墨韵的对话,更是红色初心的接力。焦作有土壤,有人才,我将努力建立一支老中青毛体书法队伍,愿大家再聚怀川,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焦作的书法事业定会走得更远。”
回望太行的轮廓浸在暮色里,像幅淡墨画;创作基地的灯光映着满墙佳作,墨痕在光里泛着柔和的亮。笔墨交融处,有皖南的灵秀、太行的雄奇,更有毛体书法穿越时空的力量。这或许就是艺术的真谛:以真心换真心,以笔墨续深情,让红色基因在一次次交流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