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五峰山景对联
去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87周年之际,中国国民党在台北举办了五四名人书札展览,展出了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钱玄同、罗家伦、傅斯年,以及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吴稚晖、叶楚伧等17人的书法手迹。在展出的书法手迹中,李大钊的昌黎五峰山景对联弥足珍贵,在台湾智邦艺术空间网站发布后得以广为流传。
李大钊书写的昌黎五峰山景对联为洗练、流畅的行书,上联为“云飞人还尚有青山在”,下联为“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署名“李守常”(“守常”为其字),并盖有一方阳刻小印。整个对联的意境潇洒自如,情真意切,令人读之颇有身临其境、悟领其情之感。对联的书写也相当酣畅、飘逸,质朴、凝重,显然是笔落意至、一气呵成之作。这幅对联,应当说是李大钊书法的上品。
笔者之所以说李大钊的这幅对联写的是昌黎五峰山景,是因这幅对联用的词句,写的意境,与李大钊于1918年夏天在昌黎城北的五峰山韩文公祠避暑时吟出的《山中即景》组诗的前两首如出一辙,有着明显的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书法也同《山中即景》诗稿的手迹笔意几近相同,异常舒展、淳美。
李大钊的《山中即景》诗稿手迹
“予家渤海之滨,北望辄见碣石,高峰隐峙天际,盖相越仅八十里许。予性乐山,遇崇丘峻岭,每流连弗忍去。而于童年昕夕遥见之碣石,尤为神往。”(李大钊《游碣石山杂记》)1889年10月29日出生在与昌黎县境相邻的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自幼神往在村头可眺望个清清晰晰的千古神岳碣石山,18岁时赴天津考学归来路经昌黎,与几个同乡学友冒雨到城北进山一游,无意中被碣石山中的“人间奇境”——五峰山的秀美风光深深吸住,嗣后每有机会到碣石山游览,必临五峰山韩文公祠,并曾客居数日。1917年冬天,他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出任馆长以后,把五峰山韩文公祠定为自己的避暑之地。1918年夏天,李大钊第一次到五峰山避暑,在山中住有不少时日。当时,他一边研究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资料,进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拓荒工作,一边忘情地陶冶自己的性情,并尝试进行白话诗的创作。就在那年的8月间,李大钊在五峰山吟出了自己的白话诗尝试之作《山中即景》。据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堂读书时结下的同窗好友白坚武1918年8月20日日记记载,李大钊当时寄给他的《山中即景》第一首为:“自然的美,美的自然;绝无人处,流水空山。”第二首为:“人在白云中,云在青山外;云飞人自还,依旧青山在。”第三首为:“一年一度果树红,一年一度果花落;借问今朝摘果人,忆否春雨梨花白?”其中的前两首,被李大钊修改后发表在同年9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第5卷第3号上。在发表这两首诗时,他把第一首也改成了五言句:“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第二首亦小有改动:“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难能可贵的是,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的《山中即景》手稿留了下来,在1933年就被刘半农先生辑印到北平星云堂书店影印出版的《初期白话诗稿》一书的首页。细读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的《山中即景》,不难看出,李大钊的五峰山景对联,基本上是由《山中即景》吟唱的五峰山景的诗境凝练出来的。“云飞人还尚有青山在”,显然是“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一诗的炼句;而“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则是“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景观描绘的意境。从“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可知,“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歌吟的是五峰山“绝无人处,流水空山”的月光下的山水景色与意境。比较起来,“泉流月近绝无白处空”的画面感更加强烈,诗味更加浓郁一些。而“泉流月近”显然是与“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