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拽了拽被角,嘱咐干部们要千方百计为他治好伤。
在路东,周总理见一口井,井口高低不平,一片泥泞。他走过去,站在井边,问:
“这是吃水井吗?”
“这是苦水井,不能吃。”党支部书记靳景印跟上来说。
“你们吃水怎么办?”
“到河边担水。”
“哦,你们吃水也困难。”周总理说,“要想办法打出甜水井,群众吃水要解决……”
慰问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我这个当时还年轻的人都感到有点累,周总理却毫无倦容,走进村头的帐篷,开座谈会。
帐篷里只有一张桌子,三条板凳,一个竹皮暖壶,几只农家用的粗瓷大碗。大家进来,周总理礼让地说:“同志们辛苦了,快坐!”
大家促膝交谈。
周总理正谈话,有位同志往粗瓷大碗里倒了一碗白开水,捧给周总理。周总理双手接过,放在桌上继续谈。那天有风,帐篷遮挡不严,碗里荡进了尘土。周总理端碗要喝时,他身边的保卫人员过来按碗阻止,周总理没有理会,端起大碗,轻轻吹掉水皮上的尘土,痛快地喝了下去。
看了这情景,我不禁自问:我会喝这样的水吗?地震时,井水翻花涌出黑水,地震后,风尘不止,秽物乱飞,卫生条件极差。周总理本来是可以带专用水的,可他没有。他喝了群众倒给他的白开水,而且喝得那么甜。
一碗白开水,反映着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反映着公仆对主人的尊敬!
“群众生活安排得怎样?”周总理喝过水问。
“安排了。一家一口锅,一人一领席、一只碗、一双筷子。”公社(当时乡称公社)党委书记杨士英答。
“有和面盆吗?”
“有。每户还发了盏煤油灯。”
周总理点点头,说:“还要抓紧恢复生产。社会主义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你们自己也要发奋图强。支援物资陆续到了,要和群众商量、分配好……”
4月1日,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又一次来到邢台地震灾区。
那天下午,刮起凛冽的西北风。大风携带着尘沙和废墟上的杂物,呼呼地飞扬,把天地间搅得混混沌沌。在巨鹿县何寨村头的帐篷里等候的人们,不一会,就风沙遮面,彼此难以相认了。
下午1时多,周总理在先后慰问了束鹿、冀县、宁晋等县的四个村镇之后,迎着风沙,穿过巨大的气浪飞抵何寨了。
周总理下了飞机,由县委书记张玉美陪同,径直到群众中间去,向坐在那里的群众招手问候。从北头走到南头,周总理发现群众面对西北风而坐,问张玉美:
“风沙这样大,怎么让大家迎着风沙呢?”
“这样面对讲台。群众就这么坐的,这样您讲话也方便。”张玉美解释。
原来,周总理到来之前,县委组织人用沙篙和席片、木板搭了个坐北朝南的讲台。
“不行啊,同志。我在讲台上讲,避风、方便,可群众呢?让几千名群众迎着风!”周总理坚持改变布置,让群众背风。临时改搭讲台不可能了,只好把一辆刚卸了救灾物资的卡车开到南头,作为临时讲台。周总理登上卡车,迎着大风对着麦克风发口令,请几千名群众“起立!”“就地向后转!”“坐下!”
人们开始摸不清是怎么回事,当背着风沙坐下来,看到呼呼风沙扑打周总理的衣襟和面颊时,才陡然明白过来。会场上一阵沸腾。这是千万颗心的颤动!
周总理迎着扑面的风沙,通过麦克风,对大家说:
“同志们,乡亲们:
“八号地震后,我看了隆尧,没有到你们这个庄上来,22号以后,党中央派代表团来慰问你们。你们受了灾,情绪还很好,敢于向困难斗争……”
热烈的掌声压倒了狂虐的风沙。
周总理迎着风沙越讲越激昂。他一句一顿,铿锵有力地说: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周总理每说一句,群众就振臂同声高呼一句。那呼声,是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