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人的头脑不断产生新的求知欲,使人思维活跃,能够促进心智的发展。毛泽东一生的思想成就或许也得益于这种积极的“加法”式休息,因为它同时也是“加法”式学习。
毛泽东从这种读书式的“休息”中获得了极大的乐趣。对他来说,读书既是“求知”,又是“休息”,还是“娱乐”,这三者实在不好分辨。翻阅毛泽东的书单,可以发现他的阅读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什么都看,关于机床、无线电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书他也曾翻阅过。再如他学英语,从实用上说,他本人可以不必直接阅读英文文件或用英文对话,但他学了,而且从中领略到外语学习的乐趣。他还说过要学日语,终因实在太忙,这个愿望没有实现。学习的过程使他既放松了身心,又充实了头脑,获得了精神愉悦。这就是他这种读书学习的“积极休息”法的神奇功效。
毛泽东曾多次倡导读书,发起读书活动,读到会心处也喜欢向别人推荐。比如,当年毛泽东不仅自己认真学英语,还提倡领导干部学外语,曾经把这一条写进《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不过,他享受到的那种深刻而持久的读书之乐,人们却常常难以体会。不少人觉得,读书不是什么积极的休息,不是“甘之如饴”的享受,并无乐趣可言。学外语有好处,道理人人明白,愿望人人都有,但能像毛泽东那样坚持的却不多,恐怕与还没有到达真正体会到读书之乐的境地有关。
虽然毛泽东读书学习用的大多是“挤”出来的零碎时间,但哪怕每次只有半小时,甚至十分钟,只要长期积累,效果就会十分惊人。很多人往往不在意那些点滴时间,总想“等到有整块时间的时候再读吧”,须知在日常生活中,整块的时间就像品相完美的瓷器那样难找,片刻功夫却像碎瓷片一样随处可见,而积攒得多了照样可以拼组成一个丰富而美丽的世界。据说一部厚厚的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毛泽东就是利用上厕所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的。所以,想做到像毛泽东那样“让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就要像他那样,珍惜阅读的片刻须臾、点点滴滴,在这些稍纵即逝的分分秒秒里找到读书的乐趣。
假如人人都将读书学习当作一种生命所需,以一生为长度来体验阅读的乐趣,那么,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愿望也许就不难实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