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阅及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特别是他学英语的一些细节,不禁想起鲁迅的那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还是有的。”说“挤时间”,还有些被动和勉强的感觉,而毛泽东却欣然把工作以外的时间,也就是休息时间大都付与了读书学习。
毛泽东1954年下决心开始学英语的时候,面临着三大困难:年纪大(61岁),基础差,工作忙。但经过长期不懈的积累,他的英语水平达到了可以借助字典阅读一般文章、报刊消息的程度。这固然与毛泽东过人的学习劲头和超群的记忆力有关,但他的时间从何而来呢?
据毛泽东的国际问题秘书、长期帮助他学英语的林克回忆,他学英语的时间经常是在刚起床后、入睡之前,饭前饭后,在爬山、散步中间休息时,以及游泳之后晒太阳时,等等。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无论在火车上、轮船上、飞机上,随时随处都在学;工作再紧张,旅途再辛苦,学起英语来却兴致勃勃。1957年11月,毛泽东到苏联参加莫斯科会议期间,有时早上天色未明,就让林克同他一起学英语。
总之,终其一生,为了读书,毛泽东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吃饭前后、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和上岸后的几分钟、会议的间隙、接见外宾的休息时间、乘车乘机途中、生病卧床期间、上厕所的时间,所有人们能够想象和想象不到的时间。即使在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医生抢救的情况下,他还在索要书看。当年在延安时他就说过:“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末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按农历计——引者注)。”他还提出:“让读书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他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于是产生一个疑问:难道毛泽东不需要休息?还拿学英语来说,其实,毛泽东学英语恰恰另有一个目的,就是休息。1959年1月,他在接见巴西外宾的时候说:学外文好,当作一种消遣,换换脑筋。在长时间的开会、工作或会见外宾之后,他常常把学英语作为一种调剂。林克回忆说:毛泽东有时“看书、看文件看累了,会议开累了,接见外宾累了,就让我和他读英文,一读英文,脑子就钻到单词、句子里去了,其他的不想了,也就得到了休息。有时他睡不着觉,也把我找来陪他读一会儿。这是一种特殊的休息,也可说是毛泽东式的休息”。看来,说毛泽东把休息时间给了读书学习还不那么准确,他有时是把学习本身当作休息的。
毛泽东是唯物辩证法大师。他认为,一切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向对立面转化。比如劳与逸,生与死,和平与战争等等。休息就是学习,学习就是休息,也是毛泽东把这一辩证法思想运用在读书学习上的生动体现。如果说体力的休息是物质生命的要求,毛泽东以读书学习为休息,则是一种精神生命的内在要求。当一个人感到读书如同休息睡眠一样是维持生命之所需的时候,其读书的动力之强大可想而知。而且,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对他来说,精神生命是高于物质生命的。
自古以来,人们的休息方式多种多样,也创造出了无数消遣也就是“换脑筋”的形式,以满足精神生命的“休息”需要。但是,有消极的休息,有积极的休息。无节制的宴饮狂欢、不必要的应酬、机械的重复活动等等,有时候似乎也休息了脑子,但活动结束却往往脑中空虚,对人的精神生活未必增益。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个兴趣空间,像读书这类高雅的兴趣不去占领,另一类庸俗的兴趣就必然会去占领。”如果日日以无益之事消磨光阴,充其量是一些“零”的递增,说不准还是“减法”。而读书学习则是一项积极的生命活动,它能满足人的求知欲,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