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做好2008年元旦、春节期间的有关工作发出通知。
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自觉执行有关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一律不准用公款搞相互送礼、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不准用公款大吃大喝、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不准收受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
今天由中办国办一份通知,我想到了毛泽东的礼品观。
据陪伴毛泽东12年的吴连登说,外宾送纪念性礼品,内宾送土特产。那时候,毛泽东一家也是靠工资生活的,因此,吴曾劝说毛泽东:"反正这些礼品是送给您的,您吃了用了都应该的。"不料,毛泽东作了这样一番解答:"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党有纪律。这些礼物不是送给我个人的,是送给中国人民的。中国不缺我毛泽东一个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检点,随随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长们、省长们、市长们、县长们都可以拿了,那这个国家还怎么治理呢?"
其实早在解放初期,地方上常常向北京送一些土特产,请中央领导同志品尝。周恩来总理就特地召集各省的负责人开会说:"我根据毛主席的意见,找你们来谈,各地向中央赠送土特产的做法是不好的,这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生产出来的果实,我们白吃,这种风气要不得。以后你们谁送东西来,我们一定原封不动退回,而且要批评。"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贵重礼品一律交公,不宜保存的土特产品,或转送幼儿园,或拿到机关食堂,有的送到人民大会堂招待外国客人。瑞士总统送了全金表两块,当时把这两块金表给毛泽东看,问他是否留下,毛泽东说:"这种礼品不能要,我是代表人民的,这种礼品不能收,一定要送仓库。"
到了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当得知身边工作人员收受了地方送的水果、茶叶、丝绸等物时,毛泽东回到中南海立即进行整风,并大刀阔斧地作了人员调整。后来他还根据统计情况,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3万多元,代工作人员向有关省市作了经济退赔。
60年代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到杭州龙井茶产地梅家坞参观制茶。黄炎培要买一罐龙井茶送给毛泽东,茶场的同志听说后非常高兴,精选了上等的好茶,并且坚决不肯收钱。黄炎培只好带回北京,送给毛泽东,并写了一封信说明情由。后来,毛泽东委托别人把这罐茶叶送还了梅家坞茶场,并且表示感谢。即使湖南家乡人送来的蔬菜、腊鱼、腊肉,由于不便退送,便算清价钱,分文不少地把钱寄去。
这就是毛泽东的"礼品观"。
毛泽东"礼品观"一点不复杂,却折射出党的领导人的清正廉洁的作风,执政为民的思想。
毛泽东"礼品观"就那么简单,却把党的廉政建设放在第一位,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身先示卒。深得群众的爱戴。
毛泽东"礼品观"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却给后人深思,身为共产党领导人,始终如一地把党的利益放在心中,把人民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中。
然而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或部门,“火到猪头烂,礼到事情办”、“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已成为许多人习以为常的事。有些人习惯了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满足私欲的筹码,把别人办事送不送礼看作是对自己尊重与否,礼到了什么事都好说,礼不周就觉得你这人“不识相”。受这种久已成习的陈旧思维的支配,前来办事的人不送点钱,不送点礼,不请吃一顿,不找个地方玩玩,就觉得缺少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于是办事就没有积极性,甚至还给脸色看,指桑骂槐发脾气。
我想正是一些少数领导干部心中置党纪国法不顾,缺少得就是毛泽东同志那种"礼品观"的执政为民思想,全然不顾百姓的憎恨,全心全意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如何敛财,如何包二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