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开国领袖毛泽东诞辰114周年之际,主流媒体发表的《毛泽东给黄炎培的四封书信》(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年12月21日)又为国人学习毛泽东提供了新的史料。毛泽东在1955年5月26日给黄炎培的书信中有个重要观点:“凡重要问题不厌其详地征求意见,总是有好处的”。
成语“不厌其烦”人们并不难懂。其近义词就是“不厌其烦”,意思是指调查研究了解事情要不怕反复,不怕麻烦,打破沙锅问到底。在这封信中,毛泽东不仅要求时为人大副委员长的黄炎培先生了解重大事情时做到“不厌其详地征求意见”,而且列举了他本人通过“找了十五个省市的负责同志征询了关于粮食、镇反、合作社等项问题的意见,得到了更多的材料”;而且表示,对这些大事情“还要进一步研究下去”。
人们看到,正是对重大事情“不厌其详”调查研究,人们读到了《论十大关系》这一至今仍闪烁着辩证光芒的宏伟论著;正是“不厌其详”的态度和作风,包括黄炎培等高级干部在内聆听到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一至今仍有启迪意义的重要讲话。
“不厌其详地征求意见”是什么精神?就是用毛泽东在信中所说“全面分析方法”。也就是陈云那句“比较、交换、反复”精神。
重大事情需要“不厌其详”地征求意见,是对社会现状提出的要求。应该说,不管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还是时下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时期,社会矛盾都比较复杂,人民利益也有着新的特点。在这种情势下,假若凭老眼光无法认清事物本质,凭老皇历也无法解决新问题。因此,到第一线进行调研就非常重要。而基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水平文化经验不同,提供的材料也不同,人们对事情的见解往往不一,有些观点甚至相反。要真正弄清事物本质,就需要“比较、交换、反复”,也就是需要“不厌其详”进行若干次“否定之否定”。可以说,对于执政党而言,对重大事情的调研做到“不厌其详”是为着追求真理。而许多事实证明,凡是通过“不厌其详”研究作出的决定,就相应减少乃至避免失误。建国初期至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出的重大决策取得重大成功,至今为人们所肯定所叹服,恐怕与当时中央领导集体善于“不厌其详”进行调研分不开。
“不厌其详”的对立面是草率行事、或囫囵吞枣、或浅尝即止、或一知半解。这些都可以说是作风飘浮的问题。在飘浮的作风下出台的决定会有什么效果,人们也不难发现。因此,看一个官员调研作风是否过得硬,恐怕看其对重大事情调研是否做到“不厌其详”也是一个方面。通过多次反复,放弃某些不合实际的主观成分,吸纳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意见,使认识逐步接近客观规律。在人们面前,厦门PX项目就是“不厌其详”的一个活脱脱的典型,尽管通过网上征询,或通过公开抽签形式选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公众代表进行座谈,工作程序烦琐一些,花费时间也多了一些,领导精力也耗费一些,却最终听取民意,作出了将PX迁址他处的正确决定。假若厦门领导凭着小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的话,那么,恐怕会成为领导与群众间隔的一道鸿沟,必然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调研做到“不厌其详”,既是现实生活的需要,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建设一个举措,在贯彻十七大精神的今天,毛泽东这句话又是一个为官座右铭,很有启迪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