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中央领导外出大都骑马或步行。一位外国华侨送来了两辆小汽车。管车的同志首先分给毛泽东一辆。毛泽东则提出:“分车一要考虑军事工作的需要,二要照顾年纪较大的同志。”毛泽东一次出行,左手受了伤,朱老总和“五老”都要把车让给他坐,车开来了,他仍坚持骑马回去。毛泽东受伤未愈,去中央礼堂作报告。警卫执意要让他坐车,他也断然拒绝了。“三次让车”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三让车”虽然是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但从中彰显了毛主席高风亮节与崇高精神。首先,作为国家元首,没有以领导人自居,认为自己身居要职,就应该享受特权,享受优待,而是从大局出发,综合全面分析,克己奉公,以身作则,把汽车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促进日常所需,方便工作。其次,彰显了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即使作了国家领导人也依然保持这份弥足珍贵的精神。再次,展现了他的尊老爱幼、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把车子让给了年龄更大的朱德,毋庸置疑,毛主席“三让车”让出了崇高、让出了伟大,让出了强烈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从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公车上香”到现在的平阴县公务自行车闲置摆设,个别单位党员干部的作风与毛主席相比真是大相径庭,相差甚远。何为公车,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用来执行公务的,但当前个别的干部却把公车当成了私车,公权当成了私权,公私不分,权力自肥,仰仗手中掌握着权力,就肆意挥霍为自己和家人谋取利益。毋庸置疑,这种“车轮腐败”不容小觑,一方面浪费国家资源,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影响干部形象,割裂了干群关系,引起群众的愤恨与不满。
公务用车作为一种“三公消费”,与贪污腐败相比,本身具有隐蔽性,对于党员干部自身来说思想上要自警自省自律,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纪检监察部门也要加大监察力度,对违规用车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使干部廉洁自律,不敢触碰党纪国法的“高压线”。更重要的是作为公职人员,要有基本的党性修养与政治觉悟,密切联系群众,分清轻重缓急,善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密切联系群众,于细微处才能见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