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的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载文称,1940年,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为了慰劳祖国抗战军民,亲自组织并率领南洋各属华侨筹赈会回国慰劳团,对重庆和延安等地进行了实地慰劳考察。通过对战时国共两党的近距离观察,陈嘉庚对蒋介石的表现大失所望,对毛泽东则大加赞赏,认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据此在战后作出了政治选择。
对这段历史,我曾在多种资料上看过,也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过一段往事,但每一次近距离“接触”这段往事,都在让人感动感慨,激动不已。
我认为,陈嘉庚到重庆和延安,让他感觉最鲜明的区别就体现在“两顿饭”上。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嘉庚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银元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之后,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只是这一顿饭,只花了1.5元钱。事后,陈嘉庚深有感慨地说:“得天下者,共产党也!”他还公开发表言论,说共产党“其领袖及一般公务员勤俭诚朴,吃苦耐劳”,“由是断定国民党政府必败,延安共产党必胜”。
而历史果如其言,8年后新中国宣告成立,这也让人真切地感受到,陈嘉庚的“神机妙算”着实不了得。然而,细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对比重庆蒋介石“像个皇帝”式的生活,再加上独裁统治、官场腐败、鱼肉百姓,甚或“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行径,共产党人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认真推进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厉行廉洁节约,严惩贪污腐化,特别是毛泽东穿打补丁的衣服,周恩来睡土炕,彭德怀着降落伞改做的背心,林伯渠耳朵上用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共产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吃穿用不搞特殊,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只见公仆不见官”,自然赢得人民群众的无比信赖和支持。
所以,通过延安作风与重庆作风的反差,陈嘉庚看到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看到了中国的出路和希望,看到了共产党得人心、得天下的历史必然。
由此可见,我们党正是靠着“艰苦奋斗”、靠“过紧日子”,把劳苦大众紧紧地团结在鲜红的党旗下,去为实现党的路线而前赴后继,努力奋斗的。因此,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但是延安时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会变,只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加发扬光大、更加丰富多彩。
正因如此,我感到,时至今日,重温陈嘉庚赞赏毛泽东的这段往事,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弘扬“延安作风”,用艰苦奋斗精神推进我们的伟大事业,用艰苦奋斗精神促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永葆政治本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当我们真正弄清了延安作风与重庆作风的反差原由,弄懂了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并自觉付诸于行,养之成习,“延安作风”才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生发出新的时代异彩,辉映千载,闪现出不可估量的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