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的一次音乐课上,张寒晖破例没有领唱《松花江上》,而是用自责的语气做了一番自我检讨。他告诉学生们,自己创作《松花江上》时,更多的是追忆悲惨往事,这使得歌曲缺乏鼓舞斗志的气氛。痛定思痛,他写出了一首新歌,要让大家鼓足勇气去投入战斗——
同胞们,咱们干吗要悲伤?
咱们干吗要颓丧?
看吧:咱有四万万颗头颅,
咱有八万万只有力的肩膀,
咱有亿万万把镰刀和锄头,
咱有无数量的刀枪!
……
啼哭悲伤有什么用处?
团结牺牲在流血的斗争中,
才能求解放!
不同于哀婉的《松花江上》,这首新歌有着明快的节奏,充满战斗的力量。张寒晖为这首歌起了两个名字,一个叫作《干吗要悲伤》,另一个叫作《回答〈松花江上〉》。他在歌中所表达的激情与热忱,带给人们的是信心和希望。
不同于流传至今的《松花江上》,这曲《回答〈松花江上〉》已几乎消隐于历史之中。但在那些战斗的日子里,曾经有一段时间,来自东北的军民将这两首《松花江上》连在一起歌唱。人们在这歌声中听到的是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回答,对民族的回答,也是他对历史的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