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导游词集>>正文
特稿:《一方沃土》导游词(组图)
2016-08-11 14:37:44
作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 袁敏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

防护林带

防护林带

    六、军垦播绿者

    1950年9月,二十二兵团在石河子为建设新城做准备。当地老乡给部队首长建议,希望在建设新城时在街道旁多种一些树。1951年的秋天,当部队准备种树时,树种成了一个大问题。到内地去运,远水不解近渴;本地繁育,荒原上几乎没有可繁育的树种。唯独石河子老街警察所门前有四株碗口粗细的柳树,可用作扦插苗圃的树源。在征得主人的同意下,战士们从警察所四棵柳树上面减下来枝条,扦插到城西北角的苗圃地中。此时,兵团司令陶峙岳、副司令赵锡光为施工部队下达了种树任务,一些战士又从红山嘴的玛纳斯河口割回些河柳条,为城市绿化扦插了几万株树苗。然而,正当战士们期待着来年石河子的柳树铺满大地时,由于灌溉系统尚未建成,又加上没有专业育苗人,大部队都忙于盖房施工,干旱使这几万株幼苗夭析,四棵柳树也默默地献出了它的生命。

    1951年春,为吸取教训,部队成立了苗圃班,首任班长叫周永明。他带领全班十余名同志,历经艰辛,凭着不屈不烧的意志,采集树种和柳条。每天淸晨,周永明带着十几名战士从驻地出发,步行到红山嘴玛河口去割河柳。他们将柳条捆好,连拉带拖地背回石河子,又将柳条即时地扦插在地里,就这样种满了五分苗圃地。

    为了使苗圃扦插的枝条快快成长,周永明同志想方设法,带着苗圃班的战士到处去割野草,然后堆集起来沤肥料。沤肥和育苗都不能缺少水,他们便到很远的渠边去担水。苗圃班的同志就是这样披星戴月,起早摸黑地苦干着。看着扦插的树苗一棵棵成活并苗壮地成长,苗圃班的战士们真是欣喜若狂。第二个春天,苗圃班育成的上万株树苗被送往东环路、西环路及广场的南北侧,植成了一条方形的林带,这便是石河子城最早的道路林。

    同年,造林队也相应成立,是由骑兵第八师挑出上百名年岁较长者和身体较弱者组,队长叫张留。这是一支城区最早的造林专业队伍,也是一支出色的造林队。领导原意是照顾这些老弱者从事一些劳动强度较小的工作,但植树要平地、挖坑、修渠,都是土方工,劳动强度仍然不比工程部队轻松。但这些同志老当益壮,不甘示弱,个个吃苦耐劳;工作效率很高。同志们爱树如命,除了浇水,整枝外,有的整天守在林带旁,不让树木受到过往行人和牲畜的伤害。到1953年,由他们管理的树全部成活。

    1954年早春,陶峙岳将军拿着一张从日记本上取下的连页纸,这张纸上写的就是石河子最早的《护林公约》。内容共有十二条,用墨笔竖行书写。将军意识到,管树护树,必须要靠全城人民的共同努力。为此,陶将军亲手制定了《护林公约》,通过广泛的讨论、宣传和教育,真正做到家喻户晓,并成为自觉的行动。《护林公约》规定,对不爱护林木者,要予以严惩。但后来,竟无人受惩处。因为官兵们人人都严格地执行了公约。这种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养成了石河子爱护花草树木的优良品质。

50年代二十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李铨(右3)和9军政委张仲瀚(右2)视察垦区棉田

50年代二十二军团政治部主任李铨(右3)和9军政委张仲瀚(右2)视察垦区棉田

1950年秋,郭鹏(左)、王恩茂(右)到部队棉田采摘棉花

丰收在望的棉田

    七、银花开遍天山下

    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和捷克斯洛国家制片厂共同拍摄的《银花开遍天山下》,是第一部反映军垦战士种植棉花取得大丰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这部影片是在农八师一四三团安集海农场薛占春棉田地制作完成。

    1950年1月21日,为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发布新产字第一号命令。命令驻疆人民解放军除以部分兵力担任国防、进军西藏、清剿土匪、维持治安外,全体军人一律参加生产劳动,不得有任何军人站在劳动建设战线之外。要求全疆部队发动11万人到农业生产上去,完成1950年开荒60万亩、生产粮食5万吨、棉花1800吨的任务。《命令》号召各部队为发展农业生产,应大力兴修水利,以造福于人民。同时指出:在新疆,军队生产是长期的,只有发展农业、畜牧业、手工业、渔猎业、喂养家禽、养蚕、植桑等事业,改善军民生活、医治战争创伤、克服财政困难,才有可能向近代工业方面发展。因此部队生产须有长远打算,有计划地建设军垦农庄。《命令》颁布后,驻疆广大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就地驻防,就地屯垦,迅速掀起了大生产运动。

    1950年春,第二十二兵团的第二十五、二十六两师进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垦区进行开荒生产。那里地处北纬45°至46°之间,从古到今无人在那里种植过棉花。七十四团到达小拐垦区后,团长安崇文和团政委史骥、副团长王云龙等,就试种棉花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讨论。小拐位于玛纳斯河下游,准噶尔盆地西侧,无霜期为146~156天,历来被认为是种植棉花的禁区。史骥当时很果断,他认为既要尊重科学,承认大自然对人类的约制;又要注意实践,具有改造大自然的勇气。他们随即在各地弄来十几斤棉花种子,交给卫生队勤杂班试种,并严格要求不许浪费一粒种子。

    卫生队勤杂班接受任务后,认为这个任务是光荣的,于是就开垦了一块芦苇地,认真地一粒一粒选好种子,很快就播种好了。这块棉田地采取“满天星种植法”,在地里从西向东挖出一个一个的小坑,再由东向西撒种,然后再由东向西将挖坑时堆积在坑东面的土覆盖在种子上。这样,种子入土的深度就有深有浅了。十多天后,幼苗破土而出,一时成为小拐垦区的重大新闻。官兵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纷纷跑到棉田里去看这奇迹。团领导干部们不管工作多么忙,也不时要抽空到棉田里去观察一番。第一块棉花地,终于在千百人的关心下,在勤杂班全体战士的精心管理下,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它告诉人们,准噶尔盆地是完金可以大量生产棉花的。它鼓舞了广大军垦战士,增强了兵团和军区领导层的信心,为大面积生产棉花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1953年12月,新疆军区政治部召开生产部队政治工作会议。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曾涤作了题为《关于生产部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会议确定生产建设部队政治工作的方针是:“面向生产,为生产建设服务”。会上介绍并推广了农八师二十四团二连党支部关心生产、领导生产的经验。会后作出向二连党支部学习的决定。是年,玛纳斯河流域农七师、农八师所种植的2万亩棉花大面积丰产,共产籽棉402万公斤,平均亩产201公斤,比1952年提高百分之2.02。农七师十九团刘学佛小组种植的53亩棉田,亩产籽棉386.5公斤,其中1.16亩,亩产674.5公斤,创全国棉花丰产最高纪录。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亲赴玛纳斯垦区慰问,并举行了隆重的祝捷大会。 

    1956年2月,农业部组织13个省和华北、华东、西北三大区农业科研所的棉花技术干部37人,来兵团农七师二十团和农八师二十三团、二十四团进行实地考察,事后编写《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棉花丰产经验总结》一书。

    1956年6月,为反映天山脚下准噶尔盆地农八师一四三团战士种植棉花丰收在望的景象,大型纪录片《银花开遍天山下》开拍,终于在棉田里白云片片,已采收的棉花堆成一座座银山的金秋季节拍摄完成,并走向了世界。

朱德副主席同群众交谈

朱德副主席视察棉田

花园农场文化广场雕塑《一方沃土》

    八、花园农场

    农八师一四三团团部驻地(今名花园镇),曾经是安集海农庄所在地。1953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九军改称生产建设兵团,该兵团二十五师改称为农七师,二十六师改称为农八师。农八师22兵团与安集海接壤,原安集海公社1队、2队部分村民及耕地在22团辖区内,而且村民居住比较分散。1956年生产建设兵团开始大规模土地规划,随即对沙湾县一区(现安集海新农庄地区)的条田、村庄历时几个月的规划并改造建设。在此处共建造16栋骑脊房子(当时也叫马脊梁房子),两边皆可住人。驻地初具规模。

    1958年9月10日这天,朱副主席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赛福鼎、自治区政协主席包尔汉、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张希钦、副政委李铨和生产兵团副政委张仲瀚等陪同下,于下午二时到达石河子新城。人们热烈地鼓掌、欢跳,凝视的目光一刻也不想离开他。副主席着一身黄色布衣服,精神饱满,红润的脸上看不出明显的皱纹。敬爱的朱副主席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这么好,怎能不令人感到莫大的幸福、喜悦呢。

    朱副主席立即被这绿色的新城和战士们几年来辛勤劳动创造的优美田园所吸引。他刚吃过饭,没有片刻的休息,就由陶峙岳司令员和张仲瀚副政委陪同,巡视了这个大约有五十平方公里的城市风光。之后,副主席乘车出了石河子新城,穿过绿荫蔽天的“林荫公路”,来到乌拉乌苏二十三团农场。九年以前,这里原是一片苇湖草滩,野猪野羊出没无常,战士们使用简陋原始的生产工具,年年开荒造田,扩大耕种面积,现在已发展为机械化的多种经营的现代化农场了。它以丰产棉花而驰名全国,彩色纪录影片《银花开遍天山下》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被人们称为红专场长的赵堂同志,还是当班长的时候在南泥湾和总司令一道生产,十几年后的今天朱总跋涉万里,来到遥远的边疆看望他们,这是多么意味深长,永远难以忘怀的事啊!老战士们听说首长来了,深夜三时悄悄爬起来,穿上保存了几年的解放军战士新军装,又从丰产地里拔来几棵最高大的玉米,来迎接朱副主席。

    朱副主席首先参观农场干部的试验田。看那快要收获的玉米田黄澄澄的一片,棉花开始吐絮,像绿色的海洋上游动着点点白帆,谁看了谁从心眼里喜欢,留恋忘返。朱副主席看到密麻麻的一人深的稻谷似的一种草,问道:

    “这是什么草?”
    “苏丹草,它能造纸,也是一种很好的牲畜饲料。”场政委许茂忠这样回答。

    副主席看到绿叶茂密的甜菜问道:

    “一亩地收多少斤?”
    “一万斤左右,这是第一次试种。”
    陶峙岳司令员接着说:“它的含糖量比内蒙和东北的甜菜都高,可达到18%至20%。”
    副主席说:“要大量种植,一亩收它几万斤、几十万斤!”
    “今年土地大翻身,明年粮食放卫星。”农场战士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力争明年大丰收。在场部会客室,朱副主席听取了场长赵堂同志的简要汇报。副主席满面含笑,连连称赞他们的生产成绩。并且指示他们:“不要满足,要不断地增产、节约、积累,多养牲畜。”“要大中小结合,工农商学兵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共产主义就快了!”

    朱副主席又关切地问道:“房子都修好了罢?自己要烧砖、烧瓦。”他举目环视室内,见没有一点烟尘和火炉的痕迹,惊奇地问:“冬天火炉安装在哪里?”大家向墙上示意,说:“这是新疆特有的火墙,既温暖又卫生。”大家相视而笑。

    朱副主席对场长说:“你们的绿化工作很好,年年要种树,不种其它作物的地方都种上树。”“你这区绿化了,不久铁路将从你们门前通过;你们要迎接这种发展的新形势,还有很多事要做。”场长报告副主席:“我们把门前的铁路路基工程包下了。”朱副主席说:“那好,有把握没有?”“有把握,动员几千人,突击完成。”副主席说:“赶快把图样找来,冬天开工,明年二、三月完成。修好铁路,你们的粮食、棉花和加工品就不愁运不出去了。”人们不约而同地憧憬着一长列、一长列的火车,急驰而过。

    朱副主席对大家说:“你们兵团,你们的每个农场,都是最大的、最先进的人民公社,在这里,工农商学兵,样样都全,你们将最早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被朱副主席的话带进幸福而豪迈的沉思中。

    张仲瀚同志向副主席说:“我们这里的一切,都是南泥湾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虽然使用的工具不同,”朱副主席肯定地说,“方向是一个——共产主义的方向。”

    大家皆点头表示赞同。

    朱副主席最后欢喜地说:“这个农场真是一个大花园。”

    农八师一四三团团部驻地由此而得名:花园镇。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军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卓越领导人。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参与决策过许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鲜为人知的是朱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重视和关心兵团事业的发展,他不仅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组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决策,而且对兵团发挥好“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重大作用寄予厚望。特别是1958年9月朱德亲临新疆视察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提出了许多促进兵团更快更好发展的真知灼见,既丰富了毛泽东屯垦思想的内容,又指明了兵团事业的发展方向,有些建议和设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侨农场大门

华侨农场文化长廊

华侨农场文化长廊

    九、华侨农场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一四三团驻地,有一条名叫华侨街的林荫大道,整齐的行道树,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里就是新疆建设兵团唯一的华侨农场职工住宅小区。

    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是中国政府侨务政策主导下建立起来的一个特殊的国营企业,其职工主要是二十世纪60年遭遇东南亚排华回来的“归侨”。1959年,印尼发生严重排华事件,华人财产被掠夺,财产被掠夺,流离失所。“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新中国成了他们的向往之地。中方经与印尼协商,派轮船到印尼接回一批华侨,让他们参与国家建设。上世纪50年代末,中印关系恶化,印度华侨受到冲击。很多印度华侨要求回国,中国政府派了多艘船到印度接华侨。如果说印尼和印度华侨的回国之路还算“坦途”的话,那么,越南华侨的回国之路就只能算是逃难了。“身上背着锅和米,大人手上拉着娃娃,从越南内地往中越边境跑,房子、地产、山林、快要成熟的大米,一样都没有带回来。”

    生活在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的归难侨,无论是来自海外的哪一个国家,或祖籍在祖国的何方,在民俗习惯上既继承和保持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共性民俗,也保留着地域性的差异。在海外侨居时间越长,其原故土的风俗就会逐渐淡忘,侨居国的一些民俗,尤其是饮食文化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渗透进来,形成华侨或华人的新风俗习惯。被吸收进来的东西同当地的气候、物产、民风民俗息息相关。如印尼、缅甸喜欢吃辣,辣味浓郁。越南归侨在春节期间喜爱裹粽子,作为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代替节日的饭食,可随时食用,挺方面。在实行凭票供应的年月里,农场里的男婚女嫁时兴集体婚礼或办个婚礼茶会闹一闹或派送个喜糖包报个喜,简单而朴实。改革开放后,市场物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男女之间的婚姻大事也日渐提升。办婚宴、酒席、发喜糖包同步进行,婚宴酒席数量不多,食品多以肉类和风味小吃为主。进入九十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婚宴酒席数量增多,质量提升,海鲜、鲍翅占据重要位置。有的家庭还把酒席办在宾馆、酒店,图个方便和气派。

    党中央、国务院对华侨农场的改革和发展十分关心,1985年在《关于国营华侨农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华侨农场要走我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彻底改变现行农场的经济体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切实扩大生产经营者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特别是归难侨的积极性,促进华侨农场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确实提高归难侨的生活水平。

    华侨农场从恢复围垦到今天,已经走过五十多年的艰辛历程。五十年的历史弹指一挥间,却是人生的一代。当年血气方刚充满踌志的年青人现在已是白发显露两鬓斑白的老者,无情的风霜雨雪给他们烙下了永恒的纪念。这些老年人大多魂然故里,至今还生活在华侨农场的,仅是这群人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为华侨农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所作出的努力和奉献将鼓舞着年轻一代。新疆华侨农场(兵团农八师一四三团)十分注重城镇化建设,近几年,累计投入资金1.4亿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力口快花园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建设,成为石河子市的“卫星城”和主要旅游观光景点。华侨农场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农场创办了《花园文艺》刊物,创作了花园农场场歌《这里四季花常开》,组建了军垦威风锣鼓队、威武雄狮队、安塞腰鼓队、翼城花鼓队和老年秧歌队,广泛开展文化活动,传播文明健康的文化知识。农场先后被兵团授予“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农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农场”、“文化建设先进农场”、“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还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部队在规划农场

垦荒牛雕塑

劳动结束后军垦战士回家洗尘

    十、垦荒牛

    位于第八师一四三团文化广场上的雕塑——垦荒牛,是这个团本个世纪以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十六字精神的象征。拓荒牛粗犷雄伟,重心向前,坚韧不拔,是刚毅和力量的象征,是事业成功,吉祥和幸福的守护神。我国著名诗人藏克家曾经写道:“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蛮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通过这首诗,歌颂了“牛”无私奉献、主动积极的劳动精神。牛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默默奉献,诚实守信的代表,也是认真尽职的代名词。开拓牛又名开荒牛,表达的是开拓进取的精神,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开拓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第八师一四三团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沙湾县境内,东距石河子市1 5公里,是石河子市的ct卫星城和主要旅游观光团场。一四三团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六师七十七团,1954年兵团成立时改称为二十三团农场,1 969年又改称为一四三团场至今。1958年9月,朱德委员长到农场视察时,把这里赞誉为“花园农场”,团部花园镇就由此而得名。1984年9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新疆华侨农场”,被国务院列为第85个华侨农场序列。

    一四三团下辖华侨农场、紫泥泉农场和石南农场,有81个行政单位(其中农牧连队33个、工交建商企业33家、社区7个、学校5所、医院2所、广播电视站1个)。这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渔、工交建商,文教卫生全面发展的国有大型现代化农场。全团常住人口31556人,有2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11,职工7081人,离退休人员12121人。

    高起点推进城镇化建设。花园镇规划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4平方公里。近几年来,团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到人口向镇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到2013年底,镇区建设已累计投资13亿元,花园镇建成区面积127.8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88.18平方米,花园镇共建成2-6层楼房202栋,楼房住房8400户。镇区道路7.1公里,硬质路面2.5万平方米;镇区绿化面积3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全部安装了路灯。在城镇集中居住的常住人口已达2.5万人,城镇化率达百分之78。城镇化建设是一四三团的新亮点。花园镇规划24.6平方公里,建成区已达3.4平方公里。近几年来,团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到人口向镇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到2014年底,镇区建设已累计投资14亿元,建楼房241幢、80万平方米。其中建住宅楼198幢、9220套、65万平方米,城镇常住人口2.8万人,城镇化率达百分之8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百分之27。

|<< << < 1 2 3 4 5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新编永昌战役纪念馆讲解词
·下一篇:特稿:红25军军政旧址讲解词(组图)
·特稿:红25军军政旧址讲解词(组图)
·袁敏:《一方沃土》导游词(组图)
·特稿:《一方沃土》导游词(组图)
·特稿:武当山百子洞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武当山百子洞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袁永涛:武当山百子洞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特稿:武当山百子洞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特稿:邬家油坊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邬家油坊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袁永涛:邬家油坊战斗遗址导游词(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纪念王若飞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安顺隆重举
和平与发展是正在进行时,而不是现在完成时(组图)
邵书成:胡耀邦在梅山水库工地
特稿:胡耀邦在梅山水库工地
郑蕊:西路军幸存者之四——张毅大校
特稿:西路军幸存者之四——张毅大校
肖世翔、陈红兵、肖歆益:推进老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
特稿:推进老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打造出“云南
肖歆益、肖世翔、陈红兵:积极发展云南红色旅游,打
特稿:积极发展云南红色旅游,打造出“云南旅游靓丽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四野后代在建党94周年之际举办文化交流促进会筹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