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后,东兰经自治区确认的革命烈士有2225人,烈士之多居全区各县之首。涌现出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等共和国开国将军及覃应机、陆秀轩、黄举平等高级领导干部,被誉为全国少数民族将军之乡。
将军之乡,薪火相传。勤劳勇敢的东兰人民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遗志和光荣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东兰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解放以来,东兰获得国家级表彰的集体有8个、个人20多人,获得自治区级表彰的集体有20多个、个人80多人。
不论是解放前的战火纷飞,还是解放后的建设岁月,东兰人民都向共和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红土地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60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兰老区得到上级党委、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200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河池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实施,东兰县干部群众奋力拼搏,使东兰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52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959万元,工业总产值32万元,如今,县域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荣膺“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今年1至9月,完成生产总值8.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43.5%和41.5%。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至2008年底,该县境内由交通公路部门管养的公路总里程达960公里,其中,有4个乡镇通二级公路,总里程78公里;一个乡镇通三级公路,总里程160公里;全县14个乡镇全部通四级柏油公路,136个行政村通四级砂石路。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不足50元上升到2008年的2380元,增长47.6倍。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至2008年底,该县有各类学校194所,其中,高中1所、职业教育中心1所、初中11所、小学179所,全县在校学生38613人,是解放初的15倍。有卫生机构19所,床位总数467张,卫生技术人员387人,村级卫生室149个;电视覆盖率达75.9%。
改善民生促和谐
东兰县历来把改善民生摆在工作的首位,从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培训等方面为农民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一至三季度,该县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8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1人、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4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14人、返乡农民工再就业4088人;为民政救济对象1.59万人和优抚对象1580人代缴农村合作医疗费34.96万元,全县参合率增至95.4%;发放低保资金1344万元,覆盖对象20754人;完成春荒救济1569户5362人;实施倒、危房重建改造4500户。
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使全县近4万名学子从中受益。今年,该县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免除杂费和课本费,春、秋两个学期共发放免费课本价值428.98万元;按规定将生均公用经费957.8万元于开学初全部拨付到各学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也已全部落实到位。今年春季学期,该县共有近2万名在校寄宿的中小学生享受补助645万元;秋季学期共有2.29万名中小学在校寄宿生享受生活补助费668.18万元;为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难问题,该县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20万元作为资助贫困家庭子女上大学的专项经费;狠抓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投资2000万元整体搬迁重建县职业学校。
科学发展谱新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东兰县提出,以115纪念活动为总抓手,大力弘扬拔群精神,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建设红色革命胜地,打造世界铜鼓之乡。
以开展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为抓手,提升东兰老区形象。打造革命老区政治品牌,全力抓好115纪念活动,重点维修和扩建东兰烈士陵园,力争把东兰烈士陵园建设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升连接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韦拔群烈士故居三大红色旅游景点的公路交通等级,进一步扩大东兰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促使旅游产业快速起步。结合115纪念活动,进一步强化县城建设改造力度,提升县城品位,打造“盆景式”县城。
以打造广西最大板栗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围绕“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民”的发展思路,巩固板栗种植面积,加大品改和低改力度,不断提高板栗的产量和品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推动特色加工业发展,打造广西最大板栗生产加工基地,形成“三种三养三加工”(种板栗、种药材、种桑蚕,养蚕、养鱼、养三乌鸡,板栗加工、中草药加工、蚕茧加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以建设红色旅游胜地和世界铜鼓之乡为重点,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挖掘丰富的红色资源,加强红色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着力打造红色旅游胜地。挖掘境内红水河沿岸原生态壮瑶铜鼓民俗,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铜鼓文化,着力打造世界铜鼓之乡。围绕河池市“红水河大旅游圈”规划,依托红水河两岸风光秀丽的自然山水,建设集观光游览、民俗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红水河山水文化原生态旅游区。
以实施惠民便民利民工程为载体,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受益的问题入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抓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村村通工程、乡村社会服务、困难群众住房建设改造、生态环境建设和易地安置8件实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以构建红水河百里党建共建长廊为平台,凸显党建工作亮点。结合开展“党组织服务年”活动,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以思想、组织、制度、经济、社会建设为重点,构建红水河百里党建共建长廊工程,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以实施“三清六改二建”工程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的原则,采取“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办法,深入实施“三清六改二建”工程:“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线、改厨、改栏、改环境,建宣传栏、建公共活动场所”,培育一批影响较大、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示范点,形成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生产为根本,以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
昔日红土地,今朝正跨越。红色东兰的29万干部群众,正大力弘扬拔群精神,不断加快富裕文明和谐新东兰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