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是乌江河畔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乘船从沿河县城顺江而下。一个多小时后,一个依山傍水、四周长满楠竹的古寨映处眼帘。鲤鱼池到了。
船停靠处是一个泥沙堆积的小山堡,堡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子,远望去整个儿像个盆景。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乌江边上,看到这样一片林子,让人领悟到一种生命的力量。林子的树叫水狮子,江边生长,有很强的固地作用,一般长不大,城里人常将它作为盆景来栽培。但这里的水狮子有大碗口那么粗,当地村民说,长成这么大,至少有千年的历史。
从江边仰望,寨子是一排排土家吊脚木楼,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吊脚楼有正房和厢房,正房是一层三间,居正中,厢房一般都是两层,居正房两侧,中间形成一个院坝。正房的窗户是木雕的窗花,做工精细,上面的内容多为犀牛望月、野鹿含花、喜鹊闹春、鲤鱼跳龙门等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好几幢吊脚楼建于清代,有上百年的历史,通过窗花可以解读出当时江边土家村民的生产生活情景。现在村民仍然保留着过去的一些习俗,留有古时的灶台、家具、火铺等,取水运肥用的是背桶,中老年妇女喜包白色头帕,小孩戴狗耳帽等。如有客人到,村民会在堂屋或院里摆上一壶老鹰茶,献上几曲打馏子,用唢呐、锣、钹为你合奏一、二百个曲子,声音时而欢快激越,时而婉转流畅,让你流连忘返。
不知是城里的饭菜吃腻了,还是看到青山绿水后平添了几分食欲,在鲤鱼池的这餐饭吃得很香。印象最深的是全羊肉、浑浆豆腐、腊猪脚炖苕粉、糍粑、糊辣椒。浑浆豆腐是不加石膏,也不加酸水点出的豆腐,洁白细嫩,清淡爽口。腊猪脚炖苕粉,是用柴火熏的猪脚与红苕粉丝、红苕块一起炖,味道十分鲜美。打糍粑,过去一般是过节才有,但现在游客多了,村民们经常打,现打现吃。糍粑蘸豆面,香喷喷的那种感觉让你一生难忘。
从寨子返回到江边,半山腰有一座古墓,碑板上刻有文字,两根碑柱上似乎没有刻字,但却能够清楚地看到碑文,像是从岩石里映出来一样,若隐若现,却无人认得。当地群众说,这是神仙写的碑文。传说刻碑时,石匠刚把两根碑柱磨平,就到了午饭时间。吃罢午饭,突然发现两根碑柱上出现了碑文,字体似篆非篆,擦之不去。是不是岩石打磨后产生的奇观,只有等专家解读了。
这是一次红色之旅,我们正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去追寻逝去的岁月,感怀那段壮烈的历史。
这是一个初秋的季节,乘坐的汽车驶出习水县城向西,在崇山峻岭中盘绕奔驰,车窗外重峦叠嶂,峰接云倪。翻过了习赤公路海拔最高的三元顶,顺着一条蜿蜒的小河,在细雨中,走近了这块红色的土地———土城镇。
这座位于黔北赤水河中游河畔的千年古镇,距离习水县城29公里。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为完成“进军川南,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在土城青杠坡进行了一场阻击战,这场战斗空前激烈,红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抗敌,但由于情报有误,敌我力量悬殊,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战斗,在土城渡口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我们首先直奔青杠坡战斗遗址。从土城到青杠坡约5公里,全是山区小路,路面坑坑洼洼,坡陡、弯急,这是红军四渡赤水的主战场。在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石阶前,大家迈着沉重的脚步,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肃立碑前,向红军烈士敬献花圈,久久的默哀,凭吊英灵,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
我缓缓地绕碑一周,碑文记录了当年红军的战斗简况。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是一个个烈士的忠魂。我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瞰视对面的白马山、侧面的连峰山、屋基坝,这是当年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阵地,昔日的枪炮声、厮杀声似乎又在耳畔回荡,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再度映入眼帘。在一片云气氤氲的场景中,我仿佛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