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北景点区 西片区: 康石岩普同塔,俗名花桥塔。座落于罗江小满村西部康石岩。清代建之舍利塔。塔三级六边形,高2.56米。由红麻石块铆榫而成,塔顶和各级之间均以条石装饰出檐。第二级正面阳刻佛像,第三级正面竖刻塔名,并配有对联。
峡山,位于罗坳镇。峡山以其源远流长的古驿道“十里河排”闻名于世。对峙两岸的陡峭峻岭,高耸峰峦将涛涛贡江挟狭其内,激流飞湍一泻如箭,最大流量达110立方米/秒,与赣县交界处河床最低点海拔98米。峡山成为赣州通往闽西的咽喉重地,素有于都西南天然屏障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峡山,又名夜光山。南北朝南宋元嘉年间(420~477年)邓德明作江西最早的地方志书《南康记》云:“夜光遥见若火,溯流十里至于蛟窟而没。”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因峡山古木参天,皇帝李隆基派人伐木建宫殿,敕封为“夜光山”。于阳十景之一“蛟窟霄灯”即此处。稍上为三门滩,清同治版《于都县志》载:“三门滩贡水,石伏水底,横立如门,限者三,因名。”下为峡山大滩,“大石如牛伏栏,塞水路,舟自其缝出,势高水急,一箭之地,力费千钧。”自瑞金山龙滩至峡山大滩亦称贡水上十八滩。峡山又是于都古时专门传送公文的22驿铺之一。北宋嘉祐年间,于都知县沈希颜征集工匠,削岭凿石,将峡山陡峭悬壁辟为于都通往赣州之鸟道。清康熙庚寅(1710年)县令卢振先再次凿敞峡山鸟道治为孔道。得此政绩而受到上司赏识,升为沔阳州知州。凡领略峡山山水风光的文人墨客,邑人游士吟咏唱和步韵不少。 苏区时的1929年4月,毛泽东根据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部署,率红四军三纵队从于都县城出发,前往兴国开展革命活动,途中经过峡山时,宣传土地革命,广泛发动群众,打击地主豪绅的势力,协助建立苏维埃地方政府。毛泽东曾居住在峡山圩。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战略转移,中共于西区委书记谢瑞林和区政府主席李连登,率领于西游击队据守峡山风水隘险要地段,奋力阻击向红军集结地“围剿”的国民党军的进攻,滞缓牵制国民党军队的合围,并粉碎了其围追中央分局和办事处的阴谋。 1937年赣(州)隘(岭)公路于都段竣工通车,新中国成立后“十里河排”路段多次整修加宽,特别是21世纪后路面进一步拓宽且铺筑了沥青路面。现车流不息,畅通无阻。 峡山特产的发展空前繁荣。有大蔸芥菜、黄元米果、龙坑脐橙、峡山稀土、 全角香粉,龙峡山泉、唐三彩工艺美术品厂、檀香厂更是新开发的知名企业,产品皆热销各地。
峡山,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引起了影视界的注意。1984年,电视剧《封锁线上的交易》以峡山 “锁三江炮台”搬上荧屏;1993年11月,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江西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电视系列剧《毛泽东的传说》在峡山河畔拍摄了片段;《梦圆长征渡》、《红军留下的儿子》,也在峡山河排拍摄了有关镜头。这些更使其名远播四方。 迥澜塔,座落于罗坳墟西南山顶上。清代建。七级六面楼阁式。边长4.3米,高30米。塔身由三合土夯筑而成,塔层收分明显,每层交接处用叠涩和菱角牙子装饰出檐,塔刹亦用叠涩收顶。塔心室为单壁空筒式。底层西北面开有小门,其他各层开有窗户。塔身已有裂痕,梁亦朽。 西区域还有步前烈士墓和烈士纪念塔、马岭崠、隋墓及马岭崠遗址等景观。 北片区: 东坑窑址,位于岭背东坑北侧,濒临梅江南岸,面积3万平方米。已发现窑基、窑墩堆积和窑具。采集有罐、钵、壶、盂等青瓷物残片和缸、瓮、钵、罐等陶器残片。为唐代窑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