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开国大将王树声诞辰120周年
他来自大别山革命老区,虽出身地主家庭,但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有着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其革命生涯贯穿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各个阶段,行迹遍布大别山、太行山、大巴山、祁连山、武当山等沿线,参与或主导创建了鄂豫皖、川陕、大别山、豫西等根据地,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共和国的成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开国大将王树声
他虽从未接受过军事院校的正规训练,但英勇善战,并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军事作战谋略,在广阔的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和正面战斗争经验;1949年以后,他理论联系实际,全面主持总军械部工作和参与推动军事科学院的发展建设,为我国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奠定了基础。他就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军事家,开国大将王树声。
从大别山区走出的忠诚斗士
1905年5月26日,王树声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一个人丁兴旺、家境殷实的家族。麻城县最早加入共产党的党员王幼安,既是王树声的堂兄,也是其在校老师。在王幼安的双重影响下,少年王树声早早接触了革命读物,逐渐形成追求真理、要求变革的革命思想,积极地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出任小学校长的王树声以职业身份为掩护,暗中展开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发动全家族十几口人走上革命道路,他们日后都相继成为了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团员。
1927年9月和11月,王树声先后参与组织领导了“九月暴动”和“黄(安)麻(城)起义”。起义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王树声任第二路军分队长。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王树声凭借对地形环境的熟悉,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在黄麻地区与国民党反动派及豪绅地主势力展开了游击斗争,积累了丰富的游击战经验,也认识到组建根据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遂参加开辟了柴山堡根据地,实行边界武装割据。
1931年1月,从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王树声出任红四军第10师第30团团长。在鄂豫两省交界重镇新集,王树声部承担着“扫除国民党孤立据点”的重任。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加之天寒地冻,物资奇缺。王树声结合集体意见创造出了“坑道爆破法”:从远处对着城墙挖坑道来安放炸药,没有黄色炸药就用从鞭炮铺找来的300多斤黑色炸药代替,没有雷管就用迫击炮当引信,纱布裹上火药就是导火索,用棺材装炸药,并填充碎铁、石块、秤砣等以增加威力;坑道选择离城北关五六十米的地方,以断壁残垣作掩护来挖坑道,同时组织少数兵力佯装攻城,借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
经过几天不舍昼夜的努力,北门西部的城墙被炸出一条3米多宽的大缺口,而在易攻难守的东门坐镇的匪首及党羽,在仓皇逃遁中被当场抓捕或击毙。王树声所采用的坑道爆破法是红军战史上的首创,为红军乃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攻坚战积累了经验。

王树声(右一)陪同毛泽东主席在湖北考察
同年11月,在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县),红四方面军对国民党军发起了第一个进攻性战役。当时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周围的敌军,皖西有6个师,豫南有5个师,鄂东有4个师,而驻守黄安的敌第69师则相对处于孤立突出的地位。红四方面军决定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围住黄安城,吸引宋埠、麻城、黄陂之敌来援,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总指挥徐向前亲自指挥作战。
第11师师长王树声在此役中率部负责最艰巨的打援任务。王树声部几次击退三路敌援军。同时,担当攻城任务的红12师及黄安独立团一边缩小对黄安的包围圈,一边做好攻城准备,并对守敌展开强有力的政治瓦解工作。随后,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也赶来增援,投下宣传品和迫击炮弹,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恐慌和威胁。
历时43天的黄安战役,红军歼敌第69师全部和第30、第33师各一部,共计1.5万余人,俘敌师长赵冠英;缴枪7000余支、迫击炮10余门、无线电台一部及大量军用物资。为纪念此役胜利,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
鉴于在历次作战中表现出杰出的指挥才能,年仅28岁的王树声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31军军长。他协助徐向前指挥了反“六路围攻”、强渡嘉陵江战役等,充分利用红军善于近战、夜战等优势,或攻坚或突袭,取得了若干佳绩,参与创建了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并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3月,因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惨遭挫败,王树声所部在游击战中多次被冲散。在老乡的帮助下,王树声绕过重重封锁线和关卡,穿越腾格里沙漠,于当年8月只身来到延安,回归党的怀抱。
自1938年至1945年间,王树声多次被委以重任,奔赴抗日前线,相继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等职,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对国民党军占领区采取防御方针,对日伪占领区采取进攻方针,开展游击战争,发展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组建军区。所到之处,王树声以最快的速度争取群众,一方面加紧练兵、备战,另一方面以各种不同方式展开生产自救,逐步扩大民兵、游击队与主力军,建立了若干专署和县政权等,夯实了可靠的军事、政治、经济基础。
解放战争时期,王树声根据形势的需要和中共中央的部署,相继组建或参与组建了鄂西北军区、鄂豫军区及湖北军区,并配合刘邓大军主力粉碎国民党军的“重点清剿”。仅1948年一年,鄂豫军区部队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及地方武装近万人,先后解放商城、固始、金寨等9座县城,促使鄂豫广大地区连成片,解放区日益巩固,部队得到了补充和发展。大别山根据地的重建迎来了全新局面。

1972年2月8日,王树声(前排左三)陪同周恩来总理(前排左五)接见外宾
王树声还主动请缨深入鄂豫皖边区,指挥湖北军区部队和三野、四野各一部,彻底歼灭大别山国民党残匪,活捉敌中将司令汪宪以下1.5万余人,缴获各种炮80门、枪1.3万余支、子弹46万余发及大量军用物资。
投身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研事业
1949年以后,王树声相继担任过湖北军区司令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等职,特别是为我国军械装备建设和军事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积极探索。
1955年,中央军委任命王树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军械部部长。在了解到总军械部存在下属单位多、摊子大、任务重又复杂等现实情况之后,王树声多次率工作组到所属单位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通过健全各级政治工作机构,完善政治工作制度,极大改善了军械系统的政治工作。
为了以统一制式的武器装备更换原有陈旧落后的杂式武器装备,实现武器生产由仿制苏式逐渐向国产化过渡,王树声从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着眼,主张大力开展军械科学研究。在他的建议下,中央军委批复总军械部筹建一个包括武器、弹药、雷达、光学和指挥仪等器材的综合研究所。
在军械工程技术人员紧缺的情况下,王树声在做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人员意见之后,果断启用一些原国民党军的技术人员。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在军械研究工作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奠基军械科研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时,为了保证军械产品的质量,我国决定由军队向地方兵工厂派出军事代表(简称军代表),负责检验工厂生产的武器装备,并向工厂反馈部队的使用意见,以促改进。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对保证产品质量确实起到了显著作用,但也激化了一些矛盾,厂方一度将意见反映到了党中央。
面对军内外要不要取消军代表制度的讨论,王树声明确表示赞同和支持该制度。他指出,军代表和工厂之间既有订货关系又有合作关系,而合作是主要的。同时,他通过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以解决军代表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对军械产品的检验范围和监督方法,以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推动生产为基本原则;全面坚持“三项原则”,尊重工厂党委的领导,虚心向工人群众学习,认真坚守职责;军代表接受工厂党委的领导,党委应认真领导军代表工作。
这些措施的实行,既化解了军代表与工厂之间的矛盾,也调动了军代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效率和减轻厂方负担,驻厂军代表基于厂方技术的成熟度和军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抽查三分之一产品和减少某些实验项目的建议,获得了批准。
为促进军代表制度的进一步完善,1957年5月,王树声以总军械部名义提交《对改进军代表工作的意见》的报告,获得了当时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的支持和毛泽东主席的批示。王树声组织总军械部对之加以认真学习和贯彻,并组织系统内各单位召开干部座谈会,以发现和解决军代表工作中的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军事科学院是王树声军事生涯的最后一站,他在此一干就是15年。1959年11月,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党委第三书记,辅佐叶剑英元帅和粟裕大将。
根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编写各方面军、各野战军、各军战史的指示,成立了由徐向前任主任委员、王树声等7人为副主任委员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在王树声的参与组织下,红四方面军在武装斗争方面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被收录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烈士名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参考资料》等著作中。他本人还结合中央军委确立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着眼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写了《几点作战经验》,深刻阐述了自己对山地运动防御、围点打援、突击战斗三种战法的理解。

王树声大将全家福
为了加强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科技知识的学习,解决军队干部知识贫乏与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在叶剑英的建议和推荐下,王树声主导筹建了军事技术教研馆,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了包括海军、空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铁道兵、后勤、综合研究所等10个所,并组织各所所长在全军进行选拔,吸收了200多名具有专业知识的教研人员。
军事技术教研馆竣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军队将领称赞它是培养人民解放军高级干部的大课堂。许多友好国家领导人也慕名来参观学习,表示回国后也要参照进行建设。教研馆的开放立即收到了理想效果,1964年下半年完成了高等军事学院和后勤学院共464人的见学任务,接待了1153人次的参观见学;1965年完成全军第一期军兵种知识集训,接待全军各院校和军内外3207人次的参观见学。然而,这一宝贵的教学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随后而来的“文革”中,或被毁或改作他用,教研人员被迫转行,为时代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1974年1月7日,王树声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尊其遗嘱,家属将其部分骨灰安葬在他出生的地方和革命的起点——湖北麻城。一代志士,魂归故里守荆楚,开国大将,情动家国泽千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