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为新中国十大元帅授衔。
他们依次是: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实话实说,在打算写这篇文章之前,对于这十个名字,都只是“耳熟”,但名字背后的事迹,却做不到“能详”。
可以讲得出来的,大略就是:井冈山的朱德和毛泽东会师;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刘邓大军;林彪打了辽沈战役;彭德怀打了抗美援朝…还有,初中语文课本里有朱德和陈毅…以及,云南讲武堂出了朱德和叶剑英。
最近读完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长征》。合上书本,心绪竟一时难以平息。
长征的故事,从小听到大。可惜,故事虽多,但都是片段,又大多来自课堂,时间长了,反而变成“无感”。
直到看完这67万字的详尽记录,才真正明白,课本上“壮丽史诗”这四个字的含义。
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有九人完成了长征。所以读完这本书后,这些名字也从符号,变成了鲜活的人物。
在讲长征中的十大元帅前,还是有必要把时间往前推十年,从黄埔建军、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开始讲起。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虽然是国民党创办的军校,但第一到第六期,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而黄埔建军的资金和武器,也都来源于苏联共产国际的援助。
当时的苏联总军事顾问季山嘉曾说:“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最多的地方,因此也是国民革命军最稳定的一部分。”
黄埔军校的校长是蒋介石,政治部主任是共产党人周恩来,军事总教官是国民党人何应钦。我们经常把中国工农红军称为“朱毛红军”,而国民党党军,就是“蒋何”。
除了上述三位,还有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共产党人叶剑英。他是黄埔军校的筹备人之一,建校后任教授部副主任。
黄埔军校教官队伍的半壁江山,来自于云南讲武堂班底。叶剑英毕业于讲武堂第十二期炮兵科,而排在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毕业于第三期步兵科。
除了叶剑英,黄埔教官中另一位未来的新中国元帅是:聂荣臻。
聂荣臻在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随后在比利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奉命赴苏联留学。回国后进入黄埔军校,在政治部担任秘书,兼政治教官。
黄埔学生中,也出了两位十大元帅。分别是第一期的徐向前,和第四期的林彪。
徐向前在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林彪在1923年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进入黄埔的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与黄埔军校有关的新中国元帅,一共有五位。除了上述四位,最后一位是陈毅。
陈毅也是在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两年后因参加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陈毅出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的准尉文书。3个月后离任,参加了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
新中国十大元帅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南昌起义的,一共有七位。
第一位就是南昌起义的“男一号”:贺龙。
贺龙当时是国民革命军二十军的军长,率领全军参加了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这支部队是南昌起义的主力军,贺龙担任了起义的总指挥。
第二位是朱德。朱德的起义部队,是他创办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起义后,朱德任第九军军长,率起义军先遣部队南下广州。10月,在广东三河坝与敌人发起激战。电影《建军大业》的结尾部分,用大量篇幅描述了这次战斗。
第三位是刘伯承。刘伯承是著名的川军将领,1926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4月被武汉国民政府任命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这是以共产党人身份被任命的第一个国民革命军军长。7月下旬赴南昌,担任起义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长。
第四位是聂荣臻。7月中旬,聂荣臻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委书记,先期赶赴九江准备起义。周恩来抵达并接手前敌委书记后,聂荣臻担任特派员,负责联络25师起义,并在25师参谋长张云逸的配合下,动员了两个多团参加起义。(张云逸是1955年十大大将之一。)
第五位是林彪。林彪是起义军中的基层军官,在25师担任连长,起义军最终保留下来的800人之一。
第六位是叶剑英。叶剑英并没有直接参与南昌起义,但贡献巨大。他在在7月份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得知了汪精卫欲加害贺龙、叶挺的阴谋。叶剑英立即冒着风险找他们商量对策,才保障了南昌起义得以实现。
起义军撤出南昌后,在叶剑英的极力劝阻下,张发奎没有派主力进行追击,间接为起义军打开了南下广州的通道。(贺龙二十军和叶挺十一军,都隶属于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
第七位是陈毅。陈毅没有赶上南昌起义,但对起义军后期的力量保存有重要贡献。正是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起义军最后的800人转战于闽粤湘赣地区,发动了湘南起义,并于1928年4月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井冈山
十大元帅的名字,至此已出现了八个。还缺罗荣桓和彭德怀。井冈山上,他们也出现了。
罗荣桓,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前,他被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随后参加了9月份的秋收起义。经三湾改编,随毛泽东进入井冈山。
彭德怀,南昌起义期间,彭德怀还是湘军的一名营长。1928年4月,彭德怀在革命低潮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7月领导了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后率第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第四军会师。
加上朱毛会师时上井冈山的朱德、陈毅、林彪,在井冈山上战斗过的新中国十大元帅一共有五人。
长征
我们先来看一下红军长征的线路图。
由图可知,整个长征有三支红军主力部队,出发地不同,最后都抵达了陕甘宁苏区。
第一支是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那里是中央苏区,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
这是行程最长的一支长征部队。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从川陕苏区出发,行程一万余里,1936年10月到达陕甘苏区。这是走的时间最长的一支长征部队,但总行程不到一方面军的一半。
另外,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因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无法从外线打回原来的鄂豫皖根据地,所以西进建立了川陕苏区。而留在老根据地继续战斗的,是红二十五军。这支部队于1934年11月从河南出发,是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长征队伍。军长徐海东,在1955年的十大大将授衔中位列第二。
这张图里标明了25军长征线路(虚线部分)
第三支是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在1935年11月,红一方面到达陕北后的一个月,二方面军从湖南出发,行程两万余里,于1936年10月抵达陕北。
但红二方面军里的红六军团,却又是最先开始军事转移的一支部队。他们原先的根据地是湘赣苏区,就是井冈山地区。1934年8月,红六军团从根据地撤出,在贵州和红二军团会合后,发动了湘西攻势作战,掩护了中央红军的大转移,并开辟了湘鄂川黔苏区。
好了,您可能已经看得有点晕了。但没办法,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军事大转移,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下面我们把十大元帅一一“放”入上述部队,记忆点会慢慢浮现。
首先是陈毅元帅。
陈毅是十大里面唯一一个没有跟随主力长征的。红一方面军出发的时候,陈毅留在了瑞金中央苏区。
因为,在不久前的第五次反“围剿”中,陈毅的腿严重负伤,所以留下来担任了中央苏维埃政府办事处主任。
中央苏区沦陷后,陈毅带领部队退守到五岭山脉,坚持了三年游击战。1936年冬天,红军三大主力部队都完成了长征,陈毅被国民党部队围困在梅山,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
1937年8月,国共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方八省红色武装改编成新四军,投入抗日战争。
除陈毅外,其他九位元帅都参加了长征,其中七位在红一方面军,我们放到最后说,先说一下另两位。
徐向前,红四方面军总指挥。
这支部队里,还包括了1983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李先念;因在少林寺学过武而极富传奇色彩的开国上将许世友。
红四方面军是三支长征主力部队中,最波折的一支。1935年6月,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但因为张国焘的错误领导,没有和中央一起北上陕甘宁,而是选择了南下川康,和实力强大的川军打起了红军不擅长的阵地战。
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南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部队从8万余人减员至4万余人。1936年6月,在朱德、刘伯承和徐向前等的坚决斗争下,红四方面军终于决定北上,并于7月在甘孜地区和红二方面军会合,3个月后到达陕北。
这就是红四方面行程最短,但“走得最慢”的原因。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朱德和刘伯承也在四方面军,那这支部队里岂不是出了三位开国元帅?
那是因为,懋功会师后,红一、四方面军进行了混编,朱帅和刘帅调到了四方面军。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两位元帅,走了最长的长征路,1934年10月随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1936年10月与四方面军到达陕北。
另外一位不在中央红军的是贺龙。
南昌起义后,贺龙辗转从上海回到湘西,创建了红二军团。1934年10月,二军团与从井冈山撤下来的红六军团会师。
红六军团军团长是萧克,政委王震,军政委员会主席是任弼时。萧克是1955年授衔的第一位上将;王震也是开国上将,后来还担任了国务院副总理和国家副主席;任弼时是四十年代,与毛、刘、周、朱并列的,党的“五大书记”之一,但在新中国成立后英年早逝。
红二、六军团是最晚开始长征的,路线和红一方面军基本相同。1936年7月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与红三十二军一起,改编为红二方面军。
好了,介绍完陈毅、徐向前、贺龙之后,余下的七位元帅,都是在红一方面军中,从瑞金踏上了长征之路。
红一方面军包括了第一、第三、第五、第八、第九共五个军团,加上中央和军委直属部队共计8.6万人,如果再算上协助运送物资的民夫,总人数近十万。
当时的中央苏区,医院、学校、银行、兵工厂等设施一应俱全,所以需要转移的物资数量庞大,导致了行军进程的缓慢。
这支队伍长达十几公里。走在中间的,是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李德、张闻天、王稼祥等都在这支部队中。军委纵队里一共有三名未来的十大元帅,分别是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军委一纵的司令员叶剑英。
军委纵队的前后左右,护卫着五个军团。拿刘伯承的话来说,这个队形就像“八抬大轿”,五个军团是抬轿子的,军委纵队是“新媳妇”。
护卫在最前方开路的,分别是左边的红一军团和右边的红三军团。这是中央红军战斗力最强的两支部队。
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和政治委员,都是未来的十大元帅,分别是林彪和聂荣臻。
红三军团的军团长是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一位是未来的开国元帅,一位是未来的国家主席。
护卫在左右两翼的,分别是红九军团和红八军团。红八军团的政治部主任,就是另一位未来开国元帅:罗荣桓。通道会议后,战斗人员仅剩600人的红八军团被撤销建制,罗荣桓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
红五军团,一直担任中央红军长征的后卫。长征初期,刘伯承被苏联军事顾问李德降任为红五军团参谋长,直到1934年底的通道会议,又复任总参谋长。
做一下总结:
朱德元帅:云南讲武堂第三期毕业;率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参加南昌起义;领导湘南起义后,达到井冈山;长征期间的红军总司令。
彭德怀元帅:平江起义后到达井冈山;长征期间的红一方面军红三军团军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