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曾八次选择目的地
01.首先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并创建新的根据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战略大转移。起初中央红军计划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蒋介石发现红军的战略意图后,布置了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由8.6万人减少到了3 万多人。
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张闻天等人向中央政治局建议,改变原定计划,立即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通道城举行临时紧急会议,会议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通过到贵州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主张。
02.黎平会议决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12月15日,红军穿越湘南进入贵州占领了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召开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随后, 中共中央又在贵州瓮安县猴场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的决议。
03.遵义会议决定在川西南或西北建立根据地
黎平会议后,红军进行了缩编,占领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会议。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进行了认真总结,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遵义会议讨论了红军的行动方向。大家认为贵州山多人少,少数民族居多,党在这里的工作基础较薄弱,要建立革命根据地困难很大,决定放弃以黔北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想法。会上,刘伯承和聂荣臻建议中央红军打过长江去,到川西北宽阔的地域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会议经过讨论,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04.扎西会议确定建立云贵川边根据地
中央红军渡过赤水河向长江进军时,蒋介石此时也预料到了红军可能渡江北上,急令川军刘湘集中兵力在长江南岸堵击,又令薛岳和黔军王家烈率部渡乌江尾追,形势的变化使渡江变得十分困难。
根据敌情的变化,中革军委和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立即改向川滇边境的云南昭通地区的扎西集中,然后在川滇边境进行机动作战,争取在川滇黔三省广大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05.川滇黔根据地到会理会议后建设川西北根据地
扎西会议后,经过整编的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取得了娄山关大捷。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这一战为实施川滇黔边根据地计划开了一个好头。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首先在黔北建立新苏区,赤化全贵州。
在这期间, 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中央红军多次渡过赤水河, 忽西忽东, 迂回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 使敌军感到扑朔迷离, 疲于奔命。4月上旬, 中央红军趁滇军调到贵州之机, 立刻奔袭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云南当局急调兵力回援, 削弱了金沙江的防务。中央军委决定利用有利时机, 争取迅速渡过金沙江, 转入川西建立苏区根据地。
1935年4月29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野战军速渡金沙江转入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认为“中央过去决定野战军转入川西创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现在已有实现可能了”。
红军渡过金沙江,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5月12日,中共在会理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决定放弃在云贵川地区建立根据地的计划,改为继续挥师北上渡过大渡河,同红四方面军会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06.两河口会议决定继续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
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实现会师。
会师后的工农红军共有10万多人,这一带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高山深谷, 交通不便, 人口稀少, 经济贫困, 而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和发展。
1935年,中共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作出《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战略方针》的决定,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以创造川陕甘苏区根据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进阵地,领导和推进全国抗日民主运动。”
07.俄界会议决定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
两河口会议作出了夺取松潘为突破口,打开北进甘南的通道决定。张国焘这时节外生枝,他借口“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没有解决,延误了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
为团结张国焘,中共中央于7月中下旬在黑水、芦花连续召开了两次政治局会议,周思来把红军总政委职务让给了张国焘。经过这一番折腾,红军已丧失攻占松潘的有利时机,陷入胡宗南和川军南北夹击的危险境地。不得已,红军只能穿越草地北上甘南建立苏区根据地。
8 月3 日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军北上。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机关、前敌指挥部随右路军行动; 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煮, 总参谋长刘伯承随左路军行动。
从8 月21 日开始,右路军经过6 天6 夜走过了草地, 攻占了四川北部小城包座,打开了前往甘南的通道。张国焘此时却又变了卦,他明确表示反对北上, 拒绝横穿草地同党中央会合,率领左路军掉头南下,毛泽东决定率领红1、3军立即北上。
9月11日,毛泽东率军到达甘南迭部县俄界境内。次日, 中央政治局在藏民的一个简陋棚屋召开扩大会议,鉴于一、四方面军已经分开,只有红1、3军的8000多人随中央北上,会议决定改变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的联系,整顿和休养兵力,扩大红军队伍,首先在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08.榜罗镇会议最终确定长征落脚陕北根据地
根据俄界会议决定,北上红军被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中共中央一边继续争取南下部队,一边率领红军坚持北上。9月17日陕甘支队突破天险腊子口,红军顺利抵达哈达铺。哈达铺是甘肃南部的一个小城镇,红军在这里好好休整了一番。
先头部队在当地的邮局中得到不少报纸,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报纸上获知了一个重要信息: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在陕北控制着五六个县大小的苏区根据地,徐海东的红25军也有精兵三千,他们已经会合组成了红15军团。
毛泽东当即在陕甘支队团以上干部会议上宣布,首先要前往陕北, 同刘志丹领导的红军会合。9月27日,红军到达通渭县榜罗镇,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议,作出了把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
随后,红军日夜兼程,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今志丹县)吴起镇。吴起镇已经是苏区边境,毛泽东在这里见到了前来联系的红15军团人员。lO月22日,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政治局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的战略决策,正式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红军长征(文献)》[M].解放军出版社,1995
长征与洪江
作者: 陈玉元
说起长征,众所周知。当年毛委员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气魄和战略眼光,创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粹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围剿,红色根据地越来越壮大。但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为保存实力,北上抗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突破敌人的包围圈,去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8.6万余人开始突围长征,红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血战湘江,通道转兵,智取遵义城,四渡赤水,突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天险腊子口,最后到达陕北吴起镇。1936年10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部队胜利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从而建立起了以延安为中心的新的革命根据地,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坚持8年抗战,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建立了新中国。
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主席总结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主席以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我们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有人不禁会问:长征与洪江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要告诉读者一个天大的秘密,即: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既定的新的革命根据地——就是洪江。而且已付诸行动,请看历史事实:
1934年8月7日,任弼时、肖克、王震一起按中央指令率领红六军团第十七、第十八两师(6个团)和红军学校共9700余人,在地方武装的配合下,从江西遂川出发,开始西征。红六军团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于8月11日进至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地区。在这里,红六军团领导机关正式成立,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9月上旬,红六军团于灌阳县的文市,击退湘军第十六师和桂军第十九师共8个团的进攻,在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此时,湘桂两省国民党军主力已进至绥宁、靖县地区,阻止红六军团向洪江方向北进。红六军团随即转兵向南,袭占通道城(今县溪镇,距洪江约300里)。19日,在靖县新厂(距洪江约200里)给尾追之湘军补充第二总队的两个团以歼灭性打击后,又于10月1日袭占贵州的旧州老黄平。10月24日在毗邻湘西北的贵州印江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师。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红六军团经过78天艰苦转战,行程5000余里,打破了湘、粤、桂、黔四省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转移任务,并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由此可见,红六军团西征已经行程近两千里来到了只隔洪江百多公里的通道,只因为从通道经洪江向北的关隘要塞已驻满敌军,才绕道贵州转湘西与贺龙的红三军会合。其作为中央红军的先遣探路是成功的。只是中央红军完全按照红六军团相同的路线也到达了通道,准备北上洪江;如此同时贺龙的部队到达了沅陵,也要南下洪江。中央红军要在洪江会师的战略意图被蒋介石察觉,敌人在洪江周围已部署五倍兵力成口袋状而未果,才发生了“通道转兵”西转贵州的长征。
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历史依据的。我们先看看洪江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优势所在。据资料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洪江3.76万人中,经商的就达1.3万人。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统计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记载,当时洪江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成为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个富得流油的古山城里,筹集红军的活动经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就军事角度来看,洪江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首先,洪江有嵩云山和密云峰两座山峰遥相呼应,居高临下,具有防空优势。其次是巫、沅二水在此汇流,并呈“S”型向东流去,这种神奇的太极图似的地型,对于神速调兵歼灭水上来犯之敌有着天然的优势。再有就是洪江周围都是山峰。当年的洪江,由会同专区管辖,位于湖南省西部,沅水上游,云贵高原东部边缘的雪峰山区,东边有溆浦、洞口,南面邻绥宁、会同,西、北接芷江、黔阳,都利于山区作战。就长征开始前的革命根据地形势图来看,西有张国涛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北有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后改称红二方面军)。就当时的江西苏区主要负责人博古而言,寻找最近距离的战略转移,便于保存红军实力,把洪江作为最理想的新的革命根据地,理所当然。
让我们再查找一下历史证据吧。根据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翻译伍修权《我的历程》(第75页)回忆:“一九三四年春,李德就曾同博古说,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又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回忆录(《回忆与研究》第343页)记载:“一九三四年七八月间,博古把我找去,指着地图对我说:现在中央红军要转移了,到湘西洪江建立新的根据地。”博古(原名秦邦宪,时任中央红军三人团主要负责人),李维汉当时任中革军委组织部长, 博古则把仅限于三人团知道的红军战略转移的最高军事机密只告诉了他一个人 。正因为如此,所以后人——包括学术界都只能作出“中央红军长征是到湘西与贺龙部会合”的推理,而鲜为人知 “中央红军长征最终的目的地——就是在湘西的洪江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的历史事实。
无独有偶,据洪江区原退伍军人旷本银透露,他用了30多年的时间到全国各有关红军内容的纪念馆查找证据,拍摄了一部《红军长征原既定的中央根据地——洪江》的电视专题片,并在2007年6月27日申请得到了“湘作登字18—2007—1—113号”国家版权证书。这更加证实了:中央红军长征既定的革命根据地——就是“洪江”。
笔者最近在发掘洪江红色特工、老红军唐光泮的传奇人生中,有一段故事也能证明贺龙领导的红二、六军团当年已经南下打到了沅陵县城郊外,还派出了侦察员到洪江打探敌情,准备在洪江与中央红军会师的历史事实。
老红军唐光泮回忆的情况是这样的:
1934年8月,唐光泮奉令离开赵尚志、李兆麟领导的哈东支队,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前期准备工作。此时,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出发西征,目标是与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湘西汇合。唐光泮与山东籍的几名战士日夜兼程,于9月15日到达通道县杉木桥,加入红六军团前卫十八师通讯队,17日进入播阳山区收集情报。由于他在野外单独行动,三天靠吃树皮野菜生存,不幸病倒了,未能随主力部队西征。后奉令前往洪江侦察敌情,配合中央红军长征。
1934年11月初,唐光泮秘密潜入洪江,他化妆成叫化子,在青山界、塘冲、打船冲一带混入叫化子群中,了解洪江的地形和敌人布防情况。在洪江青山界的叫化子中,他遇到了1927年在汉口武昌车站一起挑过煤炭的学生兵,是贺龙派来洪江的侦察员,从而得知当时湘西贺龙已经派遣先头部队进入沅陵县城附近。他们打探到洪江周围敌人正在调动重兵布防的情报后,就急忙分头赶回通道和沅陵汇报情况。
综上所述,中央红军长征是一次经过精心策划并得到共产国际认同的战略大转移行动,原既定的新的革命根据地就是洪江。洪江也是湘西革命根据地之一,无可非议。
现在,洪江古商城小红军博物馆里,已经把“中央红军长征既定的革命根据地——洪江”作为重要革命题材来宣传。洪江古商城小红军博物馆已亮相2020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从而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历史真相,必定会为洪江古商城红色旅游文化的研究和拓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0年12月5日于武汉完稿)
【作者简介】陈玉元,男,1949年出生,湖南洪江人,汉族,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曾任怀化市洪江区老干部局局长,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退休后现为怀化市洪江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副会长,区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古城诗韵》已经出版。
七绝(新韵)红军长征原既定目的地洪江有史为证得句
作者/周敬军
长征据地并非迷, 天险洪江更有奇。 原定目标敌重镇, 方得通道转兵题。
七绝(新韵)记忆中的老红军唐良久
儿时仰见老红军, 曾问征程多少勋? 笑指伤疤身满处, 荣归故里受人尊。
七绝(新韵)题洪江老红军唐光泮
一生隐秘迹神奇, 红色特工情报迷。 枪套珍遗名显赫, 英雄默默后人题。
注: 枪套是周恩来赠送给唐光泮,并在枪套上刻下了“周恩来”三颗字。
【作者简介】周敬军,男,湖南怀化市诗词协会会员、洪江区诗词协会会员。
鹧鸪天•赞老红军唐良久
作者/李颂勋
从小贫穷几抗争, 投身革命获新生。 梭标也可诛强敌, 铁镐偏宜赐众英。 行万里,执长缨。 南征北战显机灵。 一生奋斗休言苦, 卓越功勋享盛名
【作者简介】李颂勋,男,中共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岳麓诗社社员,怀化市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洪江区•鹤城区诗词楹联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