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前几天,小编在公众号《击石燕鸣》连续转载了一篇题为《匍匐在那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白德武司令员的西路军情怀》反映红西路军历史的文章。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了小编在部队服役时的新闻前辈——驻守在河西咽喉酒泉市原坦克12师新闻干事孙万贵的关注。
老前辈读完文章后,饱含深情地回顾了,1996年他采访红西路军在倪家营镇汪家墩战役遗址时的情景。
读完文章,这位新闻前辈,忍不住内心泛起的波澜,于是在后台给小编写下了长长的三段留言。
新闻前辈说,26年过去了,当年作为新闻干事,沿着西路军战斗过的足迹,深入一线采访汪家墩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新闻前辈说,当时采访中,当他了解到一位叫汪世金的村民,风雨无阻,义务守护汪家墩六十载的事迹感人至深,就用相机和文字将这一情景记录了下来,发表在了当年的《甘肃画报》和《甘肃日报》,引起了社会和相关部门,对汪家墩和老人的关注。
1996年6月12日《甘肃日报·社会周刊》第一版刊登
新闻前辈在留言中,句句真情,字字感人,征的前辈允许,摘录如下:
汪家墩依然屹立不倒,这就是红军精神。
20多年前,我采访过守护汪家墩60年的汪世金老人。
当年红军血战汪家墩时,他还是个幼童。
后来他60年守候汪家墩,虽然他的腿残疾了,但每天都要趴到墩下,用扫帚把墩周围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拍了一组专题《六十春秋风雨情》。
还给老人留了点钱,那时候工资不高,我也没有多少钱,反正身上有的都留下了。
当时装甲步兵团刘天民团长陪我去的,他是团长,留得比我多。
那不是施舍,那是对老人家的一种敬仰啊。
【汪家墩历史回顾】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周纯麟1937年1月驻守于此,当时红30军88师263团3营教导员周纯麟带着9连的130多名战士进驻汪家墩这个阵地,与敌人展开了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歼敌500余人,而9连只有9人活了下来,连队被军政委李先念誉为‘铁钉九连’,可以说这座堡子在战斗中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坦克12师西大门照片
作为老部队的新闻人,小编年初时写了一篇回忆文章《坦克12师新闻界的“三驾马车”》,其中曾经师里的新闻摄影干事孙万贵就是其中之一。
在部队新闻是个苦役,干过这一行的人,对报纸和社会新闻都有一种情结。
没想到我转发的那篇有关西路红军的文章中提到的守护汪家墩的老人正好是孙干事当年采访时宣传报道中的主人公,或许这就是缘分。
无巧不成书,自《击石燕鸣》公众号创建以来,当年的新闻前辈一直关注着每一篇文章,并不时与小编互动。
今天看完前辈的留言后,再一次感受到了,老新闻人对曾经在部队时,在爬格子的路上,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坚守中所建立起的那种特殊情结,永生难忘。
退役后,天各一方,我们都秉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事方式,但彼此心中都始终互相挂念着,军营中的那份战友情义,以及同为新闻人的骄傲。
为了延续这份与西路红军之间的特殊情缘。
1996年出版的《甘肃画报》以两个页面的形式大篇幅报道了西路军在汪家墩战役时的情景。当年,新闻前辈孙万贵饱含深情地宣扬了西路红军传承人汪世金老人风雨六十载坚守汪家墩战斗遗址的先进事迹。
在我的恳求下,已年过五旬的这位昔日新闻前辈,不得不翻箱倒柜,打开尘封已久的新闻作品剪贴本,找出了当年发表在《甘肃画报》和《甘肃日报》的新闻原稿,呈现给读者。
当年守护汪家墩的红军传承人汪世金老人,早已追随西路军烈士远去,但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守护汪家墩战斗遗址的精神,与西路红军烈士为革命英勇牺牲的战斗精神共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