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安徽师大赴孟良崮实践团队参观、走访沂蒙红嫂纪念馆。
7月18日下午,队员们在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前的合影
安师大的志愿者听老兵段玉发回忆战争岁月
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内部的陈设
沂蒙红嫂纪念馆的外部陈设
已见雏形的中国地图
从长江之畔到沂蒙山区,一路辗转北上,前后约600公里的颠簸路程,他们以诚以坚,只为追忆共和国那段刻骨铭心的革命历史。他们是一群来自安徽师大的在校大学生,在八一建军节、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以及建党九十五周年之际,这群“95后”年轻人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鲜红的旗帜,将象征着爱国主义的沂蒙精神进一步传承与发扬。
爱心接力,扬帆起航
早在两年前,也有着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团队走进这片革命老区,探访沂蒙红色历史文化。安徽师大文学院2016届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周成学曾于2014年夏担任这支实践队伍的领头人,关于自己选择组织这支队伍的初衷,他曾在札记中写道,“沂蒙这个红色革命老区的记忆如果老去,损失的不只是一个老人的人生往事,还有国家与民族抗战的记忆。”那个炎热的暑假,周成学一行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拜访健在的革命老兵、红嫂,聆听来自群众心底里的声音。活动结束后,团队收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好评。而今天,团队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手里,周成学表达了对新团队殷切的期望,“古人云:‘今年花胜去年红’,我希望新一届的同学们在今年的暑期实践中,带着大家的祝愿,踏踏实实做出创新的成果,在前年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度的思考与实践。”
身体力行,实践载智
邓小平曾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今年七月,安徽师大赴山东孟良崮暑期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深入乡村等基层党组织,围绕红色革命主题有序开展了实地参观、走访和调研等相关工作。团队通过基地的实践活动脚踏实地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月18日,队员们驱车前往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先后参观了沂蒙红嫂纪念馆以及沂蒙“六姐妹”纪念馆,深入革命一线遗址,深化党团组织精神的学习与探索。
沂蒙红嫂纪念馆内,各类大型战争场景的全面重现,当年真实生产生活工具的展示,各类展品似乎相互默默诉唱,交织成一幅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而“六姐妹”纪念场馆则生动记述了张玉梅、伊廷珍、公方莲、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六位革命年代的先进妇女齐心协力参与支前工作的故事,争分夺秒赶制军衣、军鞋,为前线将士们碾米磨面、烙制煎饼,参加“识字班”、“妇救会”、担任村干部……敢当重任,不辞辛劳,展示了党的领导下沂蒙先进妇女的昂扬风采。蒙阴县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费县大青山突围战旧址,“沂蒙情”解放战争雕塑园,抗大一分校旧址……一处处庄严的展示窗口,一件件凝聚着先辈们无数心血的军衣草鞋,无一不让队员们心潮澎湃,慨叹连连。
“时隔几十年,我们依然可以切身感受到前辈们当年与敌人抗争时的艰难险阻。听着过去的那些故事,曾经炮火纷飞的年月如临眼前,这也时刻警醒着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队长牛硕如是说。
走街访巷,对话群众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广泛聆听群众呼声。安徽师大暑期实践团队紧密联系当地百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团队先后对沂蒙地区部分健在的老兵、红嫂及其亲属,沂蒙山小调传人,孟良崮烈士陵园守陵人陈守军等进行了走访。
在老兵段玉发的家中,92岁高龄的段玉发老人颤巍巍地掀开痕迹斑斑的老箱子,荣誉勋章、老户口本儿、旧照片……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承载着无比沉重的故事。“打莱芜战役的时候,俺的大腿叫一颗小指头大的子弹打穿了。俺走不了路,是当地的老百姓一步一步把俺背过去的。”回忆起那段炮火纷飞的岁月,段老的情绪逐渐激动,“国家有难啊,俺为国出征死而无憾!”在“溯源•寻调”活动中,走访小分队在费县白石屋村遇见了一位沂蒙小调的传唱者——现年59岁的老阿姨宋士芳,她不仅向志愿者们表演了拿手的《沂蒙山小调》,而且还向大家展示了当地著名特产——双头老虎枕的制作工艺。当队员们围坐在沂蒙红嫂张淑贞老人身旁时,如今年逾百岁的张老主动伸出干瘪的双手亲昵地握住学生们的手,笑容慈祥而温和,与孙女于爱梅女士一起,缓缓讲述着那段与婆婆王换于共同为革命支前的记忆。 而已经驻守孟良崮烈士陵园34年的守陵人陈守军则与志愿者们踱步于园中,慢慢悉数长眠地下的英烈们的事迹。黄竞、陈若克、刘晓浦……一座座长满苔草的坟冢,都掩埋着一个包裹着血和泪的故事。
“只有自己真正地深入群众走访、调查,才能够切身体悟到军民之间剪不断的鱼水情。”谈起自己连日来的收获,队员赵魏鑫感触颇深,“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凝结着无数人的血与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