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
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合影)
团队参观“沂蒙情”雕塑展
团队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志愿者们与阿姨的合影
“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近日,安师大赴山东孟良崮暑期实践团队的20名志愿者走进沂蒙革命圣地,凭吊英雄,缅怀历史,追忆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
敬畏:青山有幸埋忠骨
这一片墓地,有2865位烈士静静长眠。
松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园,庄严肃穆;巍然屹立的英烈亭,日夜守卫烈士们的英魂。
“陈若克,广东顺德人,牺牲时才22岁,还有她出生仅10天的女儿,”讲解员用低沉的声音讲述着,人群中有人默默揩去了脸上的泪水。“她说,‘孩子,你来到这个世上,没有喝过一口妈妈的奶,现在就要和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你就喝一口妈妈的血吧。’”
“刘晓浦,燕翼堂后辈,满门忠烈。”“黄竞,孟良崮战役牺牲的最高将领……”一座座长满苔草的坟冢,都掩埋着一个包裹着血和泪的故事。
守陵人陈守军对这里的故事都清楚于心,自他和父亲共同担任这份差事,他已在这个陵园里默默工作了34年。
“咱活着的人一刻也不能忘记英雄。守着陵园就是守住了一段历史。我将按照父亲临终时的遗言一直干下去。”
敬佩:雄姿英发铸军魂
七月的孟良崮,骄阳似火。踏入“沂蒙情”雕塑园,映入志愿者眼中的,是一道曲折悠长的展览走道。一座座宏伟的雕塑作品,悄然记述着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如同不经意间跌进了时空的隧道,闯进了历史的画卷。
龙须沟暴动,打响了蒙阴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老妈妈送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展现了军民鱼水相依的深厚感情;
一件件洗好的军衣,一双双鞋好的鞋垫,蕴藏着数不清的感动……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将党和人民共同抗敌的光辉岁月永远地铭记。
“这里的雕塑是凝固的历史,是历史的横切面。”团队副队长何昕感叹道,“通过这些精美的雕塑,时隔几十年,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前辈们当年与敌人抗争时的艰难险阻。那些炮火纷飞的年月如临眼前,这也时刻警醒着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敬仰:流芳百世传精神
踏入馆内,馆内采用了“两馆一轴”的布展方式,以革命的理想信念和军民的鱼水之情为两条主线,并采用多媒体沙盘、油画、雕塑和陶艺长廊等多种形式来重现当年大青山胜利突围战的真实场面。
随后,队员们重点走访了著名抗战教育基地——抗大一分校。抗大一分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在敌后根据地十二所分校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培养青年干部最多,参加战斗最多,取得战果最大的一个分校,为的胜利输送了大量后备人才。大青山是一座抗日的丰碑,它镌刻着那一段惨烈悲壮的历史,铭记着那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