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老区——宣城 |
2008-06-16 12:41:36 |
|
作者:蔡长雁 |
浏览次数: |
|
|
|
|
宣城解放以后,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宣城过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农业比重高达51.7%,工业产值不到6个亿,财政收入不足7000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撤地设市(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宣城市情的认识,确立了经济工作三条指导方针,这就是:强力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大力实施“一主两翼“(以新型工业为主体、以效益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指明宣城经济应该进入的经济区域,明确了宣城经济发展的定位是逐步实现与苏浙沪经济一体化。“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是对推进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战略的深化,明确了宣城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也明确了宣城与苏浙沪产业对接的着力点。坚持走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路子,明确了宣城经济发展的所有制主体形式。由于全市上下坚持经济工作三条指导方针,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到2006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88.1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27.3亿元,人均财政收入达1000元,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由全省第14位上升到第7位,城镇化水平由21.6%上升到34.7%,由全省第13位上升到第10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9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3500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6亿元。县城经济尤其得到长足发展,总体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二)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近五年来,在交通、电力、水利方面的投资近百亿,多年来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缓解,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大为改善。(三)经济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继续调优,特经作物、林业、养殖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外向型经济发展加快,投资结构改善,金融运行稳健。(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一个和谐美好的新宣城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