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看铁军精神的传承 |
2008-06-16 12:37:33 |
|
作者:张必虎 |
浏览次数: |
|
|
|
|
新四军自1937年10月成立到1947年并入华东野战军,从最初的1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部队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由最初分布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游击地区的红军游击区,发展到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其中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歼日伪军29.37万余人;俘虏日伪军12.42万人,另有投诚、反正的日伪军5.4万人。新四军在抗日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能够不断地发展壮大,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赢得最终的胜利,正是因为新四军在实践中传承了光荣的“铁军”精神,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领导。新四军刚组建时,为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193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撤销中共苏区(江西)中央分局,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作为领导新四军及东南地方党的工作的中央派出机构。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成立以后,决定陈毅同志到皖浙赣、项英与曾山同志到湘赣、粤赣等地传达分局指示,动员集中部队开赴前线;派张云逸同志到闽赣、闽东及闽西南集中部队,并委托闽西南派来的温仰春同志及闽赣黄道同志、闽东叶飞同志回去传达东南分局给他们的指示。在较短的时间内将中共中央有关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指示传达到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较好地完成了动员、集中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开赴抗日战争前线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坚强领导保证了新四军组建工作的顺利完成。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改为中共中央东南局,1941年后,中共中央东南局并入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在中共中央东南局、华东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抗战方针,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发展、向北作战”的战略方针,先后开赴江南、挺进苏北,建立了广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新四军是在国共合作前提下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它始终坚持在政治上、组织上接受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不允许国民党插进人来,不允许国民党在新四军中发展组织,也没有因战区指挥而放弃或削弱共产党对这支武装的领导。在斗争中,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去打击日伪,开展反摩擦斗争,消灭反动派,建设部队,从而不断取得胜利,并使自身得到壮大。抗战初期,在新四军内部,各级都建立了党的领导机构,如军分会、前委、党委等,实施集体领导。军一级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军以下成立各级军政委员会。在有关作战、部队建设以及干部调配等重大问题,均由军分会或军政委员会讨论通过,或建议报请上一级或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连队和基层单位,普遍建立了党支部,成为连队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多数连队保持百分之三十到四十的党员数量,共产党员在战斗、工作和巩固部队中均发挥了中坚和骨干作用。
三是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保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和新四军各级领导经常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新四军开始编组时成员主要是农民出生的特点,项英强调要经常加强党的领导,指出:“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则这种农民部队不但不能循着正确路线,坚持革命,任其自流,还会变成流寇土匪。”他要求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工作中都要做模范;在新四军内部,最能团结友爱;在行动上,最能服从命令,在日常生活中,最能吃苦耐劳,在战场上最坚决勇敢,冲锋在前,退却在后,不怕流血牺牲。新四军一支队参谋长胡发坚、一支队二团政治处主任萧国生、江南指挥部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龙树林等指挥员,都是在作战和战斗中牺牲的,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新四军部队在作战中牺牲的共产党员,占干部、战士牺牲总数的50%以上,充分反映了共产党员在斗争中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的优秀品质。
二、坚持积极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新四军开辟抗日前线后,遵照中央决定的“发展进步力量,团结争取中间力量,孤立打击顽固力量”的统一战线方针,尽可能团结可以团结的人,故使我们得道多助,在与敌、伪、顽的艰苦复杂斗争中能克服种种困难,不断壮大新四军队伍。
陈毅率新四军进入江南后,不仅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贯彻群众路线,而且也是执行统一战线的杰出典范,他的模范行为风传大江南北。陈毅初到江南,就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经常拜访和结交地方名流,召开地方开明人士的座谈会,宣传我党团结抗日的主张,揭露和批判国民党反对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错误行动,同时虚心听取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因此得到各阶层人士的一致好评。由于统一战线的开展,孤立打击了顽固派,团结了不少地方实力派和抗日人士,使新四军在江南迅速站住了脚,发展了自己。
茅麓农林公司的经理纪振纲是当时苏南中上层人士中具有相当影响的民族资本家,曾经留学国外,是一位对日伪顽都保持相当距离的中间分子。抗战爆发后,他自己建立了一支拥有数百人枪的武装,成为当地有名的地方实力派,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都想法设法争取和利用他。但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不愿落入敌伪顽的圈套。新四军进入江南之后,虽然武器装备较差,他却看到新四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不断取得胜利,心中对新四军产生钦佩之心,但表面上仍对新四军采取若即若离、敬而远之的态度,不敢与新四军接近。由于茅山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活动的中心地区,争取纪振纲不为敌、伪、顽所用是很重要的一着棋。陈毅同志经过详细调查和深入分析之后,觉得团结争取纪振纲既有必要又有可能。陈毅同志多次登门拜访,或请他到我们驻地谈话,晓以民族大义,耐心对他进行启发教育,动员他参加抗战。纪振纲深受感动,对新四军逐渐由观望转为靠拢和支持。他敬佩新四军大公无私以民族利益为重,而对国民党的一切反动行径极为鄙视。当日军即将占领茅麓农林公司时,纪振纲便将他二十余支轻重机枪、三百余枝长短枪连同他的部队全部交给新四军,他后来到上海去后,还保持与新四军的联系,并不断为我们筹集军饷和物资,支持新四军抗战杀敌。
三、高举抗日的大旗。新四军组建后,始终高举抗日的旗帜,迅速开赴江南、皖中、皖东等抗战前线,广泛开展游击战,先后取得了蒋家河口战役、韦岗战役、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等战役的胜利,新四军以自己的赫赫战绩,向大江南北社会各界人士宣告了“新四军不但真抗战,而且能抗战”,使不少对新四军持怀疑、观望态度的地方武装,改变了态度,纷纷向新四军靠拢或投奔到新四军的怀抱中来。
管文蔚在大革命时期,一直在镇江、常州、丹阳、金坛等地区做地下党的工作,并多次发动农民起义,后被捕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抗战爆发后,管文蔚从监狱中释放出来后,在家乡拉起了队伍,与丹阳的日本鬼子打了几仗,名声大振,队伍越拉越大,拥有一千多人。新四军一支队挺进江南后,派出宣传小分队开展抗日宣传,政治部主任刘炎去丹北联系管文蔚。当刘炎向管文蔚介绍新四军情况,管文蔚回答的的第一句话就是:“终于盼到这一天了,若陈司令不嫌弃,就收编我们吧!”以后管文蔚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这支队伍成了丹北的抗日大旗,控制了长江北岸一百多公里,成了新四军三年后挺进苏北的桥头堡。
江北的鲁雨亭,抗日战争爆发,他辞去了四十一军军法处处长之职,毅然回家乡河南省永城当了县长。他到永城就发布抗日宣言,派人四处筹集经费,组织抗日武装。由于经费太少,他说服父母,卖掉二百多亩良田,购买了一百支枪,组织了一百多人的游击队,经常袭击日寇,打了大大小小胜仗几十次,从此鲁雨亭威名远扬,永城妇孺皆知。鲁雨亭的游击队逐步壮大,发展到七、八百人。随着队伍的壮大,他渐渐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一心要找一个有能力的人来领导这支队伍。不久,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六支队来了,得知彭雪枫能文能武,领导能力很强,他了解到新四军的英勇善战、坚持抗战的行为后,他深深感到只有新四军才是豫东人民抗日的旗帜,只有新四军才是真正的抗日军队。鲁雨亭主动找到六支队驻地,拜访彭雪枫,请求新四军收下他的队伍。彭雪枫当即表示欢迎,第二天鲁雨亭便率队接受了新四军的改编。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