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四军的发展壮大看铁军精神的传承 |
2008-06-16 12:37:33 |
|
作者:张必虎 |
浏览次数: |
|
|
|
|
1938年5月初,新四军江南先遣支队司令员粟裕率队到江南,遇到下雨,战士们的衣服、背包都被淋湿,派人到附近的村庄去找避雨的地方,可是老百姓对立情绪很重,不是逃避一空,就是闭门不开,喊得口干舌燥,也不见一个老乡开门。粟裕只好带队伍到村外的小树林中休息。到了晚上,依然没有找到宿营的地方,有的干部提出强行进村入户,被粟裕制止,粟裕和战士们一道,背靠小树,等待天明。粟裕还告诫战士:江南成了抗日的真空地带,日、伪、顽、地方势力错综复杂,我们要更好地执行群众纪律,坚决做到群众不让进村就不进村,不让进屋就不进屋,无论多么困难也不要向群众发火,也不许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更不能向开枪的群众还击。先遣支队的这些不扰民、一心为群众着想的模范行为,很快在江南农村传开,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群众把过去流传的“出门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改为“遇到新四军,亲如一家人”,主动给新四军送递情报等。一次,先遣支队在芜湖附近一个镇子的祠堂周围宿营,睡到半夜,一位老大爷来找“长官”,他只说了一句话:“这里距离芜湖近,你们大意不得啊!”说完便离开了。粟裕听说后,猜想部队的行踪可能被敌人发觉了,就立即把干部、战士从梦中叫醒,改变了宿营地点。第二天天刚亮,敌人的飞机就从芜湖飞来,对祠堂一带俯冲扫射,狂轰滥炸。还有一些真正想抗日的群众救亡组织,主动上门来,要求参加新四军抗战。如安徽省当涂青年救亡团负责人朱昌鲁,主动要求参加新四军,粟裕接受了他们的要求,并派政治处干部陈雨笠负责指导救亡团的工作。当涂县采石镇邮电局长刘一鸿(国民党员)也毅然带领队伍投向新四军。
新四军的历史是一部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群众利益,不屈不挠,百折不回,英勇战斗的历史。正是千千万万个优秀的新四军将士用他们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谱写了一曲又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新四军也在十年的苦斗和辉煌中锻造出值得我们后人代代珍惜、代代传承的“铁军精神”。而今天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铁军精神”在我们这个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