俚曲之乡
“问奴家,问奴家,现住广寒王母家••••••”,蒲家庄的聊斋园内,蒲松龄第11世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正在免费为游人演唱俚曲《迓迓油》。在这间100多平方的茶座里,80多个座位经常坐满,甚至有游客站在门外听唱。
蒲松龄重情义、性朴厚、嫉恶如仇、同情民苦,但是《聊斋志异》非一般平民百姓所能读懂,他便做俚曲供民间传唱。他借用当时流行的民间小调进行再创作,经过填词而成为用淄川方言土语演唱的说唱作品。蒲松龄创作的俚曲共有14种,唱腔近60个,现在能唱出来的还有十几个。聊斋俚曲是被称为中国明清时期民间音乐的“活化石”,其文学、音乐价值可与《聊斋志异》比肩。
“小时候村民们围坐在一起,很大一部分娱乐活动就是唱俚曲。”蒲章俊说。耳濡目染,他六七岁时就跟着老爷爷学唱俚曲。可喜的是,随着保护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俚曲、哼唱俚曲。“只有一位游客,我们也唱。我家的祖训就说俚曲要口传心授,代代相传。”蒲章俊说。
“正月里,梅花娇,春雪飘,又是春光上柳条,家家闹元宵••••••可怜俺望家乡,万里遥。”在通往北门的小巷中,也传出了俚曲的哼唱声,演唱者是92岁的吕佩琦老人,他唱的是俚曲《磨难曲》选段。在淄川区,能原汁原味哼唱聊斋俚曲的人已为数极少,这么大年龄会哼唱俚曲的也仅剩他一人。
乡俗民风伴古韵,聊斋故事醉游人。行走蒲家庄,在明清的建筑与文学艺术之间,与蒲松龄擦肩而过。一边体验蒲松龄笔下的鬼狐世界、冥冥仙境,一边聆听传唱三百年的聊斋俚曲,整个人都好像融入到了蒲松龄生活的年代中。希望这种古村落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