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 喜闻捷报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一、创作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威胁中国和平发展的外部因素开始减少,抗战时出于共同目标而隐藏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开始浮现。在重庆,经过43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双方协议“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双方还确定召开各党派代表及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共商和平建国大计。但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946年6月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全面进攻被我军粉碎后,蒋介石又对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
当时陕北我军只有2万多人,而胡宗南却有20多万人。
1947年3月18日晚,清晰可闻国民党胡宗南匪这军进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和同志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临行前,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西北野战兵团的领导干部们说: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
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采用“蘑菇战术”,使西北野战军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条件下,不断取得胜利。沙家店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说:“打了这一仗,我们就翻过山坳了,前面的路就好走了!”同时全国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相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率“九支队”来到了佳县神泉堡。
据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来了一位神仙,对美丽的风景特别留恋,但觉得就是少了点水。于是神仙在村北开凿出了一股泉水,泉水清澈透明,香甜可口,人蓄饮用健康无恙。当地人就把这泉唤作神泉,把泉水流经的地方唤作神泉河,把人住的村子唤作神泉村,后来建堡亦唤作神泉堡。
中秋节之夜,毛泽东漫步在这极具神秘色彩的佳县神泉堡河上,回想起所走过的战斗历程,不禁思绪万千,于是作了这首光耀千秋的雄诗。
二、注释和译文
(一)、注释
①五律,即五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五言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属于近体诗范畴。五言律诗定型于初唐,成熟于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的作品。胡应麟《诗薮》说:"唯工部诸作,气象巍峨,规模巨远,当其神来境诣,错综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还,一人而已。" ②蟠龙:在延安城东北七十多里,是一个古镇。 ③“度”通“渡”,过的意思。 ④大野入苍穹:大野,一望无际的原野;入,溶进;苍穹,即苍天。 ⑤佳令:美好的节令,这里指中秋节。 ⑥鸿音绝:音信已断绝。鸿即大雁,《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 ⑦凯歌奏边城: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取得沙家店战役胜利;九月中旬,又收复青化砭、蟠龙等城镇。
(二)、译文
秋风瑟瑟,轻轻地从河面上吹过,放眼望去,无边原野渐渐与天融为一体。 中秋佳节,和跟随的人一起到来到运河上,夜空中圆圆月儿傍着如霞似锦的晚云,脱颖而出,明亮明亮的。 家乡的音信已经彻底断绝了,妻子儿女的书信也难以收到。 广大人民都望着星宇,翘首以盼,渴望听到胜利捷音,边城奏响凯歌之日,正是人民额手相庆之时啊!
三、赏析
毛泽东这首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流畅明快,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跌宕,平淡中彰雄奇,温婉中显豪放!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天空深蓝,空气凉爽的陕北黄土高原,1949年9月29日晚上,一代伟从毛泽东,怀着喜悦的心情,漫步在佳县神泉堡的山头上,胸怀全国,放眼世界,革命的激情一浪高过一浪……忽然眼前突然横亘一道沟壑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置身在海拔上千米的地球隆起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样的秋日晨昏,在这黄土地上不知已重复了多少万年了;在这神泉古堡河畔,也不知上演过多少场堡头换旗的悲喜剧了。十几年前,他率领中央红军,攀登上六盘山顶峰时喊出:“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军不断壮大,又缩短了缚住苍龙的距离,因为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了非常壮观的大幕!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两句写“随人和中秋夜的云月。上句说佳令即中秋的到来,嵌入“随人”二字,耐人寻味。中秋佳节是同什么人一起来到的呢?“随人”的人何指呢?给人以很多的想象空间,是从前方归来的人,即带来喜讯的人吧?我军虽有无限电通讯设备,但来人再讲一些,不是更有趣吗?是他指派的警卫员为老百姓办完事,又跟随上他了吗?或者是新的工作人员来跟随他?总之,不管是怎样的随人,都是给毛泽东带来好消息的人。佳节获佳音,自是喜上加喜。“秋月扬明辉”,特别是中秋节,民间主要的节俗是赏月。天气很重要。天气不好,中秋夜不见月的情形也是有的。2020年中秋节,因为云浓,就未能见到太阳,好在榆阳区文联办有晚会,我写诗表达:“玉镜啥时明,舞台净亮红。驼城翔韵妙,万里悦亲朋。”而1947年中秋节,天公作美——天气晴明,虽然有些云彩,但圆圆的月亮一会儿滚入云层里,那云增强了亮度,白白的,焕发成各种形状的景象,使你感到云彩的神奇美妙;一会儿又从云中滚出,晶亮晶亮的,月色却好——“明月傍云生”啊!佳令至,月色美,使人陶醉啊!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两句写中秋夜的两地相思,辞若有憾。上句中的“故里”是毛泽东的故乡湖南。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神情庄重地表达了他的故土情怀:“我于一八九三年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他生于韶山,长于韶山,热爱韶山!但离开家乡投奔革命后,回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1921年春回故乡,那是教育、动员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参加革命,引导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培养出了一门精英;1925年农历正月,他携爱妻杨开慧回故乡,是为了点燃家乡农民革命的熊熊烈火;1927年,他又回故乡考察农民运动,以铁的事实来回答国民党右派和党内某些人对农民运动的无端指责。在这中秋佳节,怎能不引起毛泽东的思乡、恋乡之情呢?故乡,也可以说是革命摇篮延安。这时的延安,还在敌军手中。那里有很多父老乡亲,虽然音信不通,但他们一定在苦盼着解放军的归来呀。下句中的“妻儿”,江青虽然转战陕北时,跟着他,也不排除他们会有暂时分离的情况发生。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李敏都不在身边,就连在延安一直跟着他们生活的李讷,当时也被转移到山西,直到他在佳县城视察时,警卫员和江青才去山西接到佳县,那已是10月29日。毛泽东是党的领袖,是军队的统帅,他用全局的战略眼光看事情想问题。总的说来,“妻儿信未通”更多的是代同志立言,代下级立言。换言之,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不局限于他个人。
这一联在对仗上,出句的“鸿音”与对句的“信”意思似犯复,但细考究,更有远意……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这两句诗写捷报传来,使人们心情舒畅,感到团圆为期不远。上句由中秋节祈盼团圆的节俗,为所有思念亲人的同志们写心,“满宇”云云,也可以说将普天下人包举在内。这一句写得很好,使人联想到张九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建的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十五夜望月》)、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等等。下句即末句紧扣诗题,写“喜闻捷报”,是曲终奏雅,联系上句,其言外之意是:同志们与家人的团圆,人民军队与老乡们的团圆,应该为期不远了!
四、启示
我出生的佳县金明寺杨家畔村,距毛泽东指挥沙店战役的梁家岔村只有几公里,和西北野战军指挥部驻地东元村相邻。从小就听老人们讲毛主席转战陕北的故事,后来上小学后,爱看《毛泽东选集》,接着是背诵毛泽东的一些诗词,包含这首《五律·喜闻捷报》。
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写信:“陈毅同志:你叫我改诗,我不能改,因我对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我想他是谦虚,他博古通今,会从好诗里悟出怎样写诗、怎样写好诗,这名冠九州,使人醍醐灌顶的诗,不就是最好的例证吗!
(一)、喜情深似海
陆机《文赋》曰:“诗缘情而绮靡。”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词之美,美在深情。我军既克蟠龙,标志着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彻底破产,是西北战局乃至全国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全诗起承转合分明,首联秋高气爽,是起;颔联中秋见月,是承;颈联言若有憾,是转;尾联实深喜之,是合。毛泽东以“喜”字开题,确有深情,确有厚意,确有妙境。此前,他在《七律·长征》中言:“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体现了他钟爱漫天飞雪的浓郁情结,又蕴涵轩昂斗志、藐视困难的坚毅性格,才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勇猛,才有“三军过后尽开颜”欢乐!此后,他在《七律·到韶山》“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的“喜”字,含有多种意味。1959年6月,他回到韶山,他请乡亲们吃饭,残羹不剩的情景使他隐隐作痛。“民以食为天”,当时农村形势令人堪忧,“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种迅速改变落后现状的强烈愿望,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前景的热切期盼。
总之,毛泽东心胸开阔,高瞻远瞩,他用言志的诗来表达异常高兴的心情。
中秋圆月傍云生,领袖吟诗满韵情。 常诵令人滋尚悟,为民办事凯歌红!
(二)、漫步深思事
毛泽东“1747年中秋步运河上”,“步运河上”就是在运河上散步。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弘扬陕北战争年代革命传统,佳县人民政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征集文物一百余件,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战斗过的神泉堡乡,建成了佳县第一座革命纪念馆--神泉堡革命纪念馆,于2001年8月正式开馆。我在建馆前就去过,但院门都上锁……。建馆后,我与妻子姬雪玲和东方红办纪念园办公室副主任马张锋,于2011年6月5日,特意参观过。我们认真地听讲解员魏凤霞讲到:
毛主席在办公累了的时候,在院子里散步。他喜欢摆动两臂,扭着腰走。这时,李讷和小朋友胡胜利(胡乔木的女儿)、叶利亚、李燕燕(叶子龙的女儿)、任元(任弼时的儿子)和周延安(厨师周少林的女儿)等排成一溜,跟在毛主席身后,模仿扭屁股,并且格格地笑成一片。这时,毛主席越扭越起劲,头、颈、肩膀、身子和腿扭出几道弯,样子非常滑稽好笑。孩子们也跟着加大动作幅度,越扭越快。终于嘻嘻哈哈笑得摔倒成一团,气氛是那样的欢快、热烈。有时毛主席只是背着两只手,眉头微皱,踱着慢步。他在院子里走了一圈又一圈。这时别的小朋友就一声不响地一排溜站在墙角,不敢跟在毛主席的后面嬉笑,只有李讷悄悄地背着两只小手学父亲的样子,迈着大步偷偷地跟在后面。她腿短,追不上父亲,每走几步就得小跑才能跟上。没过多久,她终于忍不住了,学着大人的嗓子干咳几声。毛泽东猛一回头,做一个抓人的姿势,李讷便尖叫一声,格格地笑着躲藏。毛主席说:“你和我藏猫,还敢学我?我早就发现了你呢!”李讷说:“一开始就发现了吗?我可是跟了你很久呢。”毛主席便装糊涂:“是吗?你,一开始就跟了?我可还真没有发现。”李讷得意了,自信地说:“我知道,爸爸扭着腰走的时候,就是不想事情;背着手走的时候,就是想事情呢,对不对?”毛主席开心地大笑,一把抱起女儿:“娃娃,我的好娃娃,你也学会观察哩,不简单哟!”有时,当劳累了一天的毛主席,从窑洞里走出来,李讷一看到就喊“爸爸,爸爸!”一边飞舞着跑过去,毛主席很喜欢孩子,小朋友们也总是盼着能与他一起玩。有时毛主席来到院子里,孩子们就给表演小节目,毛主席看着很高兴,笑得很响亮。虽然每次在院子里能待十来分钟,但只要被小朋友们发现,小朋友们就围着不肯放他走。玩几分钟后,毛主席总是和孩子们商量:“我还要工作,不能多玩了,等全国解放了再和你们玩好吗?”
毛泽东中秋节在散步,但他也是在想事,想大事。10月10日在神泉发布了他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第一次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从而揭开了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发布了他修改审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揭开了中国土地改革的序幕;
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让军队严格执行;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颁布解放军口号的训令》,“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毛泽东是在想这些大事吧!
(三)、破格彰贵信
写律诗,平仄、对仗、粘连、押韵,是四个必须遵守的原则。除些之外,还有一些尽量别犯的问题。如踩脚、撞韵、四平头、上尾、犯复等。毛泽东诗中“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这一联在对仗上,出句的“鸿音”与对句的“信”表面看似犯复(合掌)。但我们看一下前人崔颢的诗,似乎才可悟其中奥妙。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们看诗里前三句就用了三个“黄鹤”,不能不令人惊叹其犯复。这还不算,在第四句里,竟然出现了谁也不敢在律诗里出现的“空悠悠”,用这种三平调煞尾,寻遍全唐诗,很难再难找到敢这样写的吧,在平仄上,这前四几乎全用仄声,这胆子真的太大了。对仗上,也是毫不顾及七律诗颔联的要求是对仗,但是我们看到,“空悠悠”跟前面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对仗。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已跃,可看到崔颢的题诗,无奈地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评这首七律: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的评价,后世普遍赞同,很少有异议。
我想,毛泽东有大胸襟,大视野,他熟悉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说明信的得重要,他有意为之,顺气而下一气呵成,令人读后畅快淋漓,神清气爽。无人不赞是首千秋绝佳诗啊!
事实证明,毛泽东是极重视写信的,他在佳县朱官寨村居住时,就给儿子毛岸英写了一封信。
岸英儿: 别后,晋西北一信,平山一信,均已收到。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我们在此很好,我的身体比在延安要好得多,主要是脑子休息了。你要看历史小说,明清两朝人写的笔记小说(明以前笔记不必多看),可托周扬同志设法,或能找到一些。我们这里打了胜仗,打得敌人很怕我们。 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九月十二日
中秋节过后几天,他又给毛岸英写信:
岸英儿: 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要进中学,学中文,我已同意,这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到他。你现在怎么样?工作还是学习?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与人民利益不相符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你给李讷写信没有?她和我的距离很近,时常有信有她画的画寄来,身体好。我和江青都好。我比上次写信更好些。这里气候颇凉,要穿棉衣了。再谈。 问你好! 毛泽东 一九四七年十月八日
和毛泽东长期战斗在一起的周恩来也是极重视信的。中秋节当晚,周恩来在神泉的窑洞里也给妻子邓颖超写信:
超: 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黄昏,月已东升,坐在一排石窑洞中的我,正好修写家书寄远人。这封信是托陈默同志带过河去,他们将继续前进,希望不久能达到你的手中。要说的话很多,执起笔来,又不知从何说起。你上次托之栩转来途中的两封报告信,我们都传观过了。 夜深月明,就此打住,留着余兴送我入梦。愿你安好。 鸾 九月二十九日
(四)、望宇期佳讯
“满宇频翘望”,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同理想,他必须遥望宇空……
毛泽东遥望宇空,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他的诗词中找到答案。他1921年写的《虞美人·枕上》:“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夜深人静时,“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为革命四处奔波的毛泽东思念杨开慧,彻夜难眠。“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星星凄然,形单影只,希望早日相见啊!1923年写的《贺新郎·别友》:“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1923年底,毛泽东由长沙前往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国民党一大。“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