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鼎光明寺。 天 戈 摄
宝鼎连云。 江显兵 摄
宝鼎连云。唐有法 唐有法 摄
宝鼎掠影。__向世明_____摄。
宝鼎庙会。__天_戈__摄
宝鼎雪霁。 向世明 摄
华蓥山云童展演云童舞。 天 戈 摄
银山之巅。__吉_波__摄
一座宝鼎[海拔1590.8米,华蓥山第二高峰,有“一脚踏(华蓥、邻水、渝北、合川)四县”]之说,耸立在巴渝大地华蓥山中段,恰似一座高高的纪念碑,见证着川渝人民的重大历史,记录了川渝人民共同承传与打造朝山文化的史迹,刻留下了川渝人民同生共荣、难以割舍的文化情结。
华蓥山香会 川渝民众共同盛会
华蓥山宝鼎庙会,亦称华蓥山香会,每年均要举办,如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据《清•华银山(今华蓥山)志》载:“唐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传普贤大士在华蓥山宝鼎现身显灵,后乡民襄金建‘瑞峰禅寺’于宝鼎,并修铁瓦殿,肖普贤像祀之”。从此,宝鼎周围山下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山下四周至宝鼎,沿途大小寺庙,多达39处,历朝历代,香火不断,延续千余年,至清中期达到鼎盛。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得道之日,山下各地善男信女为了还愿,在神首、香头的带领下,成群结队,敲锣打鼓,上宝鼎烧香还愿,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广渝民间逐渐形成了声势浩大、闻名天下的华蓥山香会。
华蓥山宝鼎光明寺僧人释永明告诉记者: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九为华蓥山宝鼎香会期。香会期间,由宝鼎山下的重庆、广安、南充、达州、遂宁等地的香头起会,组织各地香客,制作香盘、云幡、灯笼、抬盒、圣驾、服装等物品;挑选童男童女若干。请戏班、艺人、敲锣打鼓演练队伍;准备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糖等供养(即供品)。农历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的成道之日,各路香客在香头的带领下,敲锣打鼓、浩浩荡荡,从四方八面上山朝宝鼎进发,为各路神仙归山送驾,此仪式名为:“送驾”。送驾队伍一般都由身着彩服、手持云牌(或香盘)灯笼的童男童女若干在锣鼓声中于前面开道,且随锣鼓点起舞,后紧随青狮白象及人抬的“圣驾”(圣驾一般为木雕制作(也有用竹编的)为八层高,由下而上分别雕刻万岁、木莲、观音、佛祖、老君、孔圣、玉皇、奎星)。再后是放置“八供养”若干抬盒,香客随后。行进途中,凡遇桥梁、土地、庙宇,队伍都要停下参拜,童男童女都要在不同的鼓点中作不同的表演云童舞,或称“跳云童”,表演人数至少四人,多则不限,但必须成对,表演时一般无音乐,唯有锣鼓伴奏。各地香客到宝鼎后在庙前朝圣,再进殿敬香,上贡参拜祈求。各地抬上山的“圣驾”集中一处,待子时到来时,点火焚烧,送诸神归天,送驾即告结束。
据考证,华蓥山宝鼎香会,起自佛教,却源于民间。它历时千余年,规模宏大,每年上宝鼎朝山拜佛的民众达10万人,重庆民众约占70%,广安、南充、达州等地的民众占约30%;它是川渝普通民众的民间信仰表现形式,表现出民众祈盼吉祥和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善良愿望,展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它是研究川东社会风貌,人文风俗及佛教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文艺的珍贵教科书。华蓥山宝鼎庙会公布为四川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宝鼎朝山文化 川渝各界携手打造
华蓥山宝鼎光明寺在1958年“大办钢铁”时期毁坏大部分,1966年“文革时期”全部拆除。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兴盛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佛教文化和朝山习俗从此中断,宝鼎成为一座荒废之鼎。
我国改革开放后,川渝民众重拾“信仰自由”,拜佛朝山,宝鼎庙会逐步得到恢复。1993年,华蓥市政府投资修通了黄龙寺至宝鼎的5999步水泥梯步道路;到宝鼎观光揽胜、烧香拜佛者逐年增加。从山下到山上,历史上曾建有39座寺庙,解放后大都被毁,幸存下来的仅剩黄龙寺、东林寺等几座寺庙。从黄龙寺循着五千多级石阶而上行,层层攀登,大约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登上宝鼎。据说,只有那些意志坚强、诚心诚意的人,才有机会到达光明寺进行礼佛朝拜,来此虔心礼佛的人大都会选择步行,沿着石阶,欣赏美景,踏歌而行,这样亲身体验登临宝鼎的过程,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滋味。1993年,华蓥市宗教局组织人力、物力,逐步在宝鼎修建了光明寺和普贤殿,殿内重塑并供奉普贤大士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