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二、童年梦 |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
作者:《习仲勋传》 |
浏览次数: |
|
|
|
|
一个稚气未消的幼童来说近似天书,但习仲勋听到这些故事时,却显得特别专注和投入。他超常的记忆力和悟性在幼时就显现出来。
“黄巢荆山练兵”、“苗训退隐裔沟”等当地许多有名的传说,他几乎过耳不忘,有的故事情节还可以讲述个大概。在习家庄东南兀立的荆山原上,传说唐末黄巢曾在这里募兵习武,举义反唐。时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县)人黄巢,赴京城长安赶考武状元,因出身寒微和考风不正而落第。其怒写反诗,怕遭官府追捕逃至荆山藏梅寺,在这里与一批落第武举和青年志士相聚,遂招募兵马、扩充实力,共图义举。一年之内,兵马逾千,在荆山练兵习武,赵氏河饮马。并以此为根据地,举起义旗。经十多年艰苦征战,发展到百万大军,进而攻入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是为“黄巢荆山练兵”的故事。“苗训退隐裔沟”是说在荆山之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长沟,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的军师苗训和他的后裔住在这里,故称苗裔沟。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一些权重职显的元勋的职务。一次假装醉酒杀死郑子明,后又谎称酒醒后失悔,怪罪军师苗训不谏阻自己,即将苗训革职为民,发配到富平县苗裔沟。此后苗训即深居乡野,过起悠闲的田园生活。他常吟陶渊明“迷途者其未远。知来者之可追,身出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句,敬佩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品德,以自己曾逢迎官场、趋炎附势的经历为悔,由此厌淡政事,终老林泉。
乡间这些褒贬分明,优美动人的故事,如丝丝春雨,在幼年习仲勋稚嫩的心灵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他的想象力得到的启迪,童年梦更加多彩。一些自己喜爱的人物形象和引起共鸣的故事情节,时常跃然脑际,习仲勋豪爽、睿智、机敏、勇敢品格和个性的形成,是与受这一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和熏染分不开的。一位叫胡大有的老人谈起儿童时代的习仲勋时说,仲勋的天分和聪明在孩童时代就显得与众不同,他特别爱听《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讲道劝善、阴阳说书,占卜问卦,他也要挤在大人中间,饶有兴趣地去听个究竟。他小小年纪就崇拜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常常模仿三国桃园三结义、水浒梁山伯聚义等一些故事情节做游戏。受此影响,以致他参加革命以后,还利用结拜异姓兄弟的方法,团结进步势力,开展革命斗争。
习仲勋童年时代的家庭经济尚宽裕,一日三餐,粗衣淡饭。祖母健在,父亲、叔父合家生活,妯娌和睦相处,纺织耕稼,勤俭治家。随着弟妹、堂弟妹的出生,逐渐成为一个拥有十几口人和谐温馨的大家庭。习仲勋的姑母因早年丧夫,携带一双儿女寡居娘家,父母亲以传统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和影响着下一代人。
父亲习宗德身材较高,大脸盘,性格宽厚而又刚直,他信奉“严是爱,宠是害”的教子格言,时常在慈祥和蔼的面容中透射出几分严厉。他总是教育孩子们:要尊老爱幼,不要打架,不要骂人。常常孩子们吵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父亲一声咳嗽,家里顿时就静了下来,年已八十岁的习仲勋胞妹习冬英,回忆起父亲时说:“我伯没上过学,终生为农,在人家水平烟铺子做过工,但他经历较广,知书达理。他期望子女们以农为本,织耕传家,做勤劳正直的人。因而对孩子们管得很严,我们都怕他。哥哥、弟弟刚五六岁时,他就带到田间去做一些拔草之类的简单农活,给我买来一架纺车,让跟着妈妈学纺线织布。”习仲勋的母亲生性贤良,为人勤朴。它精心侍奉婆母,相夫教子,又为一家十几口穿衣吃饭操劳。由于生育较多,强健的身体过早地受到了损伤,但仍起早熬夜,劳作不息,在她病逝时,各种染色的土布和做好的衣衫、鞋袜就装满了一板柜。
生活于一个勤劳和谐家庭中的习仲勋,耳濡目染父母的言谈举止,效仿先辈为人处事的风范,感悟甚多,受益匪浅。劳动人民忠厚、友善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