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出版社授权“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广东长期以来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多种经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多种经营萎缩,市场商品供应短缺。面对这种情况,广东省先走一步,迈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革的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省委积极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广东实际,在1979年1月中旬召开的省委四届二次常委扩大会议上,习仲勋提出:“要改进农业生产的计划管理。今后生产队只要保证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计划,就可以因地制宜安排种植计划,决定增产措施。省下达的种植面积计划,只作为参考,不得强制执行。制定农业生产计划要走群众路线,做到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相结合……调整粮食统购任务,认真贯彻农业为基础的方针,使农民休养生息。结合我省征购粮和超购粮任务偏重的实际情况,省委将提出减少粮食征购任务的方案上报中央。” 80省委还提出各地、县在保证完成粮食计划产量、国家征购任务和社员口粮不减少的前提下,可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合理安排水稻和旱粮比例,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各地、县要建立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特别是要加速珠江三角洲27个县、市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各地根据会议精神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1979年全省减少粮食征购任务基数4亿斤,重点照顾口粮偏低和粮食负担偏重的地区。1979年下半年,习仲勋到宝安视察工作时还特别关心当地经济结构调整的情况,时任宝安县委书记方苞回忆:
(19)79年11月份,省委批准宝安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将五万亩稻田改为塘鱼等鲜活商品生产基地。仲勋同志在宝安视察时说过:“什么值钱你们就生产什么,香港什么挣外汇多你们生产什么。”鲜活商品在香港市场价格高,这就需要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多发展鲜活商品生产,以满足出口香港市场的需要。以前的政策粮食面积的多少是死命令,只能多种不能少种。粮食上调也是死命令,只能多给不能少给,造成农民粮食征购任务过重,这种情况一直没有改善。习仲勋来到广东后,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生产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81
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促进了全省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1979年虽然在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灾害,水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但是全年粮食总产量仍达到340亿斤,比上年增产15亿斤82;花生、橡胶、茶叶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增长;社队企业、家庭副业都有较大发展;社员口粮和现金分配收入都逐渐增加。
1979年12月,省人大五届二次会议肯定了1979年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经验,要求各地进一步自觉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商品生产,增加集体的经济收入。习仲勋在会上提出:“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逐步合理调整种植面积。全省要建立一批商品粮、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林业基地……提高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在积极发展养猪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牲畜;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改造低产塘,提高淡水养殖的单产。林区要以林为主,林粮结合,大搞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在接着的1980年5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委提出充分发挥广东的地缘优势以及中央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的优势,在大力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同时,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决定从国外进口一些粮食和用蔗糖等产品同外省交换粮食,为发挥广东省优势,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创造条件。大办社队企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搞来料加工,补偿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各社队在完成国家农副产品收购任务和不改变所有制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联营。
由于1980年全省进一步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此,这一年粮食播种面积虽然减少了431万亩,但是总产量仍达3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