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出版社授权“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习仲勋到广东之后,通过听取汇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广东农业非常落后,存在问题很多。
习仲勋和省委常委经过认真讨论研究,认为造成广东农业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极左路线的危害:一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估计不够正确,对农村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看得过重,乱抓乱斗,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伤害了很多好人;二是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批所谓“三重三轻”(重副、重钱、重个人,轻农、轻粮、轻集体),“分包标”(一种生产责任制),“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等等,没收了自留地、五边地,砍掉了家庭副业,限制了农贸市场;三是片面推行政治工分,取消了定额管理,破坏了按劳分配政策;四是取消了等价交换,搞了“一平二调”,刮了“共产风”;五是搞了“以粮唯一”,限制了多种经营,破坏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六是“瞎指挥”,“一刀切”,侵犯了生产队的自主权。总之,名曰批“资本主义”,实际上在很多方面批了社会主义。57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此外,管理体制也存在问题。广东农村和全国各地一样,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其主要弊端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统得过死,管得过宽,平均主义盛行,存在着集体大排工,出工一窝蜂,劳动无定额,工作无责任,分配一拉平,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和干坏一个样的不正常现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一段时间内,由于没能彻底清理过去“左”的路线错误,广大农民对集体生产积极性不高,因此,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多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1978年,广东省农村生产队人均收入只有77.4元(当年价),其中人均分配50元以下的县仍有11个,“三靠队” (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有98699个,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33.2%,人均月口粮30斤原粮以下的县有11个,生产队有87493个,占全省生产队总数的29.4%。58尤其是粤北、粤东、粤西广大山区的贫困农村,农民的日子更加窘迫,长期处于赤贫状态的农民约占15%。这些地方农民迫切要求冲破旧体制,尽快解决温饱问题,走上富裕道路。
习仲勋来到广东后,对于党在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经常陪同习仲勋下农村调查研究的张汉青回忆说:“广东的农业在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的破坏,濒临崩溃,广州四季常青却没有蔬菜吃。加之习老是从农村出来的,对农业十分关心。”59对于农民的疾苦,习仲勋感同身受。他十分重视广东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希望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迅速改变广东农业落后的状况。
建国后,各地党委、政府虽然长期强调以农业为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位置上,对农民和农业取多予少,从农业和农民那里要得太多,而对农业投入太少,加上在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十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大肆破坏,造成广大农民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对于如何落实农村政策,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习仲勋和省委常委以及各地、市委书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978年6月,省委四届一次常委扩大会议在广州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委、省革委会党政领导干部,各地、市委书记以及省直各部、委、办主要负责人近400人。这次会议是在召开地市委书记会议的基础上,改为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的,主要是省委常委进行整风。会议上大家最关心、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广东的农业为什么上不去,工作为什么搞不好?省委希望通过整风,改变广东农业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