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伯平同志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的突出特点是知难而不退,临危而不惧,遇险而不惊,蒙冤而不怨。早在1929年,曾因一个叛徒私自代他登报声明脱党,被组织上做了“一时的政治动摇”结论,他一直被蒙在鼓里。时隔38年后,中共中央组织部于1982年9月经过复查,真相大白:该“脱党声明”纯系叛徒所为,伯平同志没有责任,撤销原结论,还了他的清白。50年代后期,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左”倾思潮,他不说违心话,不做违心事,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根据康生捏造的罪名,错误地指责习仲勋等利用小说《刘志丹》进行反党,伯平保持沉默。别人劝他发言表态,他严肃地说:“不表态就是表态。仲勋是个好同志!”因此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伯平是个满腹经纶的学问家。他对哲学、文学,特别是史学,博学不厌,诲人不倦。他不论是编剧本、写文章,还是做报告、谈问题,总是深思熟虑,亲自动手,反复推敲,字斟句酌,几十年如一日,直至耄耋之年,还孜孜不倦,埋头书案,笔耕不已。离休后,人休志不休,不顾年老体弱,认真撰写回忆录,为党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伯平同志艰苦朴素,两袖清风,从不搞特殊化。对同志既严格要求,又亲切关怀,从不整人。用他的话说,是“包公脸、婆婆心”。他身边工作的同志,在受了他的批评甚至训斥之后,不仅毫无芥蒂,反而更加亲近,视他为严师诤友。
伯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伯平同志逝世三周年的时候,我们缅怀他,正是为了学习他。他的不朽功勋将永垂青史,他的品德风范与世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