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为何落脚吴起镇?——访延安革命纪念馆研究员、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刘煜
记者:作为中央红军长 征的落脚点,吴起现在已经声名远扬,但听说70年前中央红军抵达吴起前还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是这样吗?
刘煜:是的。中央红军落脚吴起镇纯属偶然。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了万里长征路,到哪里去?战略方向曾有8次抉择,最终到陕北落脚。由于张国焘闹分裂,坚持北上的只留下不足8000人,不可能在原定的川陕甘大范围落脚。因此,俄界会议决定到中苏边境去占一块地盘。1935年9月18日,长征的红军部队进入甘肃省宕昌县的哈达铺进行了休整,并决定将一、三军团、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正当四处寻找出路时,一个意外的发现,就是红军在哈达铺一个邮局找到一些旧报纸,上面登有阎锡山进攻陕北刘志丹红军的消息,中央红军至此才知道陕北还有一块根据地,有一支红军队伍,顿时欣喜若狂。毛泽东在团级干部会上明确指出:“到陕北去,找刘志丹。”9月28日,红军到了通渭县榜罗镇,又了解到了更多的情况,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到陕北落脚。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进入根据地,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记者:红军来到吴起镇,老百姓是不是很兴奋?
刘煜:不是。并不是现在舞台上、电影上看到的那样:群众敲锣打鼓,扭着秧歌欢迎红军到陕北。那天下午,当地老百姓看到,沿着头道川的崎岖河谷,来了不少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军队,有人曾问他们是啥人,回答说我们是“方军”,南方人将“红”念“方”。陕北人只知道有红军、白军,不知道“方军”是什么人,还以为是被称为“奉军”的东北军来了,所以人们几乎都跑到附近的山上躲了起来,只留下老弱病残者在家里。后来了解到是“朱毛”红军到了,这才知道是个误会,原来是自己人来了。
记者:听说中央红军初到陕北,就给当地老百姓留下很好的印象。是这样吗?
刘煜:正是由于中央红军有良好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才打消了群众的疑虑。群众打开门请他们进来,但他们就是不进老乡的家。在场院里埋锅造饭,自己挑水,扫院子,和刘志丹的队伍经过时一样不扰民。吴起至今还流传着一些感人故事。宿营在头道川倒水湾的红军,做饭没锅,借了房东张宪杰家的一口水缸做饭,结果烧裂了,立即赔了两块银圆。徐特立同志在吴起后街查看地形时,看到一位老太太和孙女过洛河时落入水中,他不顾自己的安危跳入河中救出祖孙二人。徐老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记者:中央红军对吴起镇是什么印象呢?
刘煜:应该说,刚到达时还有些失望。既没有鲜花、红旗,也没有欢迎的人群。看到镇上只有11户人家,窑洞不多,没见到几个人。但是,当发现一孔窑洞门口挂着的一块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后,大家高兴极了。一种回家的感觉涌上心头。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转战,大家太想有一个“家”了。可以说,长征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到了西北根据地,终于有了一个稳固的落脚点。“不是这块地方,我们下不了地。”这是毛主席发自内心的感叹。中央红军终于又有了一个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