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园战斗胜利后,我二、六军团即返回根据地,随即于8月又在芭蕉坨击溃了陶广纵队10个团的进攻。在任、贺的正确指挥下,从5月到8月初经过一系列的战役战斗的连续胜利,不仅使进攻根据地的敌军丧失了进攻的力量和勇气,并迫使蒋介石放弃了利用湘鄂两省军阀军队来“围剿”,而命令湘鄂敌军转入防御,等待援兵进行新“围剿”的准备。至此,我二、六军团就这样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蒋介石不甘心进攻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失败,仍妄图消灭我二、六军团于长江以南地区,而后好把它的主力转入进攻大西北的中央红军。于是蒋介石又调集了达130个团20余万人的兵力,对我二、六军团举行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围剿”。在1935年9月10日左右,敌人开始向我二、六军团进攻。敌人企图将我二、六军团压缩于龙山、永顺、桑植之间的狭小地区一举聚歼之。由于敌人重兵压境,采取堡垒政策,步步合围逼进,我根据地被敌人蚕食越来越小,经我军多次寻战,都没有找到有利作战机会,形势非常严重,而且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又失去了联系,加上地主武装和土匪的猖狂,粮食物资补给异常困难,面对十几倍于我军的敌军进攻的严重形势,我红六军团于9月10日左右撤离津、澧、临、石地区返回根据地后,立即开始进行突围战略大转移和继续长征的准备工作。任弼时和贺龙在桑植刘家圩召开省委、军分会,经过多次讨论研究,作出了对付敌人新的大举“围剿”作战的战略方针。避免了重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以堡垒对堡垒”,“御敌人于国门之外”错误的经验教训。任、贺认为,在这块狭小的根据地内已没有回旋机动的余地,完全不利于我军作战,在原根据地内粉碎这次大规模的“围剿”已没有可能。为此决定必须转变战略方针,不能同敌人硬拚,选择突破敌人的重兵包围,转移到敌人围攻线以外,深入到敌人薄弱地区和敌人后方作战,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决定突围的方向和设想争取在贵州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建立新根据地。
这时因为我二、六军团又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失掉了电讯联系,故只好将敌人第三次重兵“围剿”的严重形势和我军战略转移部署报告张国焘把持的红军总部。张国焘于10月15日前后两次电示,“要二、六军团在敌人包围线外原有苏区附近。诱敌出碉堡,用进攻路线集中全力击破之”。而任弼时、贺龙和省委、军分会同志一致认为,这两个指示的方针是错误的,因为在原有苏区附近同强敌周旋,势必日益困难和消耗自己的力量,以至有遭到失败的可能。在这个紧要关头时刻,任、贺等坚决抵制了这个错误指示方针,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自己的行动方针,毫不犹豫地决定坚决执行战略外线转移作战,突围远去敌人兵力薄弱的湘中南方向活动。
在作突围准备与选择突围方向行动路线时,获悉湘中敌军兵力空虚,地区富裕,突围容易成功。任、贺于1935年11月15日率领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圩开始出发突围,经过急行军,20日在大庸、溪口之间张家湾经过昼夜的激战,一举突破了敌人澧水封锁线,并占领了沅江渡口洞庭溪和大宴溪渡口,消灭了守敌。在渡过沅江以后,我军立即实行战役展开,六军团迅速东渡资水,随即占领了新化、兰田、锡矿山,二军团占领了溆浦、宴溪、浦市,从而占领了湘中广大地区。这就甩开了“围剿”的强大敌人,胜利实现了突围计划。同时我军也得到了休整和发展。此时我二、六军团已达2万多人,筹集了大量物资和银元,仅缴获敌人的布达4万余匹。
当获悉敌人又集中大量兵力向我进攻时,在瓦屋塘侧击陶广纵队二十六师,因敌人早有防备未得手,任、贺果断决定,退出湘中南向贵州省的石阡、镇远、黄平地区转移,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即由溆浦地区出发,连续九天向东南急进,造成东渡资水之势,这就把敌人全部调了过来。使敌人妄图将我二、六军团消灭于沅江、资水之间的企图破灭了。我军在江南街托口再次抢渡沅江后,于1936年1月初进到芷江以西冷水铺地区,把追击的敌人甩到我军后面了,向江口、石阡地区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