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三次“围剿”
任弼时和贺龙同志坚决执行毛泽东的作战方针和战略指导原则,先后粉碎了蒋介石20万大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的“围剿”。
红二、红六军团会师之后,于1934年11月16日,由任弼时、贺龙、关向应、萧克、王震等一致决定下,在十万坪、龙家寨首战湘西军阀陈渠珍部10个团告捷,歼敌2000余人。这一胜利为创造湘鄂川黔根据地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同时对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和为后来粉碎敌人对湘鄂川黔根据地的三次“围剿”与继续完成长征任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次反“围剿”是从1935年2月开始的。这时湘鄂川黔根据地刚刚才建立起来只有3个来月时间,由于初建的新根据地,在侧翼掩护了中央红军向西战略转移,顺利向贵州前进,极大地震动了敌人。于是蒋介石就调动了50个团,20万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妄图把红二、六军团消灭在永顺、桑植、大庸之间的狭小地区。任弼时、贺龙同志根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分析了敌情,正确地提出在战争指导上,必须使二、六军团跳出敌人的包围,转入外线作战,选择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方针。于4月中旬初退出塔卧、龙家寨基本根据地,开始了向北战略机动,转移的途中在陈家河与敌第五十八师的一个旅相遭遇,经过一昼夜的反复冲杀,全歼了这个旅。在陈家河战斗后,我军乘胜向前发展,准备回头进攻塔卧之敌,又于15日下午,我六军团先头部队十七师在桃子溪以北发现由桑植增援陈家河慌忙南逃的五十八师主力刚刚进到桃子溪,乘敌戒备不严,经过两小时战斗,又将敌五十八师主力(欠一个团)和师部歼灭,随即收复了桑植县城及大片地区。至此,敌人8个师和4个旅兵力的第一次“围剿”就被粉碎了。
1935年5月下旬,蒋介石集中了约8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苏区组织第二次“围剿”。任弼时、贺龙分析了敌情,根据两湖敌人存在的矛盾,重新考虑了作战行动的方向和作战对象,作出了对湘敌采取守势,对鄂敌采取攻势的方针。决定二、六军团主力包围宣恩县城,以我十六师围攻龙山县城待机,借以调动敌人;迫使敌人增援。在6月中旬包围宣恩的第3天,从敌军电讯中获悉敌纵队司令张振汉率四十一师全部、新三旅及四十八师一部共9个团兵力来增援宣恩之敌。于是在6月12日,我二、六军团以昼夜强行军130里,进至中堡地区奔袭增援的敌军,经过3个昼夜的激战,歼灭了敌四十一师一个师部,活捉纵队司令张振汉,歼灭敌军1000余人。
接着在围攻龙山30天后我军又主动撤离龙山。二、六军团主力又强行军190里,再次进入敌区内线,于运动中消灭敌人。8月3日我军主力从高罗、李家河之间进入敌人纵深,从山中小道直抄敌八十五师进攻路线必经的板栗园东南的利夫田谷地东侧的大山上先敌埋伏,当敌八十五师主力冒然前进入谷地时,我军即从敌人的一翼对敌军纵队展开了宽大正面的猛烈火力攻击,经过两小时战斗,歼灭八十五师两个团又一个营和一个师部并击毙敌师长谢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