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求“不吃辣椒”?人们分析过行军掉队的原因,除了生病、气候和人的思想、身体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吃辣椒太多。多吃辣椒,易患肠炎和肛门炎。长途行军,肚子痛,肛门也痛,一步一擦,实为苦痛。所以,大家规定,不吃它。
做到这一条可不容易,因为中央苏区红军部队绝大多数是湖南、江西等地人,酷爱吃辣椒,有的甚至不吃辣椒吃不下饭。于是,就有人悄悄地在饭里佐以辣椒水。后来,青年干事和连队的青年委员们都有个小饭勺,常到嫌疑者的碗里挖勺子尝尝。尝出辣味则戏称“打埋伏”,当众给以批评教育。
为消除“打埋伏”现象,各级领导自觉接受“小勺子”的检测,带头割爱,主动告别了辣椒。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等本来非常爱吃辣椒,但为支持“红军青年冲锋季”活动,他们都不吃辣椒了。上级首长如此支持,这就点石成金地将这次青年活动变成了整个苏区红军加强战斗力、提高整体素质的政治教育活动。
最初的300字,奠定了红军战士乃至许多开国将军的文化基础
红军战士大都出身穷苦,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更谈不上写家信、看作战图了。所以,“红军青年冲锋季”要求每人识300字。
要达到这个目标,难度很大,但大家学习劲头很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识字方法。官兵们上下齐动手,集思广益,将部队生活的特殊环境,变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化课堂。行军中,有的把写着字的小木牌插在前边同志的背包上,边走边认;途中休息,他们以石子、木棍当笔,大地为纸,边写边念,互帮互学。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统一的读本,但部队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日常接触的用具、连队每个同志的名字、行军经过的地名,还有一天一换的夜间口令,都成了攻克的目标。这比世上任何教科书都切合实际。
谈起当年的“红军青年冲锋季”,二炮原副司令员盛治华老将军对笔者说:“印象太深了。那时,我家很穷,父亲死得早,母亲养活我们兄弟姐妹五个,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我12岁就跟篾匠师傅做学徒。很苦啊!俗话说,‘夏不喝粥(热),冬不摸竹(冷)’,篾匠哪能不摸竹呢!你看我这手上,刀痕累累,这是劈篾刀留下的纪念。师傅还打人,苦上加苦。眼看就要满师了,我家来了红军,他们不准师傅打人,还装饭给我吃,我很受感动,当了红军。这辈子学文化是从‘红军青年冲锋季’开始的。那时,我在三军七师一团通讯排当通讯员,几乎天天都要写‘密码性标语’。什么叫‘密码性标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传达秘密信息的标语。比如行军,岔路口画路标容易暴露秘密,我们就在纸上写标语,压在石头底下。后续部队或者掉队的同志搬开石头,就会发现‘打到’某地‘去’的标语。人们从这些标语口号中的地点上,就能得到‘向左’、‘向右’或者‘照直前进’等方向性暗示。这样的标语每天要写一大把。用的纸都是用财主家单面印字的线装书裁成的。通过写标语,我圆满完成了识字任务,也为这辈子的文化学习打下了基础。类似我这种情况的多得很。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这些大老粗后来能担负起党交给的领导重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红军青年冲锋季’逼出了学文化的兴趣。”
聂荣臻、刘亚楼、罗瑞卿等高层领导带头演戏。“飞行集会”将竞赛活动推向高潮
红军时期环境艰苦,战斗频繁,文化生活贫乏。在这种情景下,要巩固部队战斗力,必须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因此,在“红军青年冲锋季”的“四不五要三努力”中,明确提出一条“要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这里的“文”系指文化活动。具体要求是:“大唱革命歌曲”、“冲锋季里一个月晚会最少要两举(两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