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2月初,红军总政治部召开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在会上强调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号召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加强政治工作,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肖华当年才17岁,本身就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他当青年部部长期间,正是红军供给最困难的时候。根据地缺衣、缺粮、缺盐、缺医药,指战员体质普遍下降,尤其是疥疮、疟疾等常见病频频发生。这一系列的困难严重影响着部队的士气和情绪。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罗荣桓打着火把找到肖华,说:“你这个青年部长,要赶紧想些办法,多采取有效方式,活跃一下部队的情绪。”分手时他又追加了一句:“我知道,你能拿出办法来的!”
罗荣桓这番话绝非无根无据,而是出于对肖华深刻的了解和信任。
肖华12岁就加入共青团,站岗放哨,当交通员,参加武装暴动,出色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13岁担任团县委书记时,动员了一万多名青年参加红军,仅一个星期就组成了闻名整个苏区的“兴国模范师”,受到了毛泽东的赞扬。14岁时,毛泽东将这位“苏区红崽”引进部队,交给了红四军政委罗荣桓,交待说:“这孩子日后会有大出息。”从此,肖华成了红四军政治部的青年委员。
他在部队的工作干得很出色。初来乍到,他跑上跑下,仅用几个月的时间,就组成了红四军的青年工作体系。战时,他和这批新上任的青年工作者们在枪林弹雨中搞战场宣传,鼓舞士气,有时还挑选最优秀的青年团员组成青年突击队,带头冲锋、勇敢攻坚,有力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平时,他们成立了列宁室(俱乐部),组成思想工作小组,还根据青年特点开展学习和娱乐活动,为巩固部队思想和活跃部队情绪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的良好形象和突出成绩获得了广大指战员的好评。就连很少表扬部属的军长林彪也心有感触地对军参谋长陈奇涵说:“看来你的这个兴国小老表我们选对了。”
后来,肖华成了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罗荣桓政委则在部队改编中成了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这次深夜造访,对肖华起了莫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
由于对部队的实际情况十分熟悉,加上责任心的驱使以及个人才华的发挥,一两天以后,肖华就拿出了贯彻周恩来和红军总政治部关于青年工作指示的具体条文。经过青年部的同志讨论之后,肖华以青年部的名义,提出了开展以“四不五要三努力”为内容的“红军青年冲锋季”竞赛活动的建议。总政治部采纳了他的建议。
仅从“不吃辣椒”的故事,便可看出整个比赛活动的针对性、细致性和深入性
在布置竞赛活动的青年工作会上,肖华担心大伙记不住具体内容,特地让人将“四不五要三努力”谱成了歌曲,并指名要用《苏武牧羊》这支古曲调。
肖华首次听到这支曲子是在十一师的联欢会上。老战士徐保财的笛子独奏,吹得很好听,肖华便问他哪儿学来的。徐保财说是当吹鼓手的父亲教给的。肖华想请他把歌谱抄下来。刘亚楼师长饶有兴致地说:“我批准,给徐保财半个月假,把歌谱抄回来!”
徐保财出色地完成了搜集歌谱的任务,除了《苏武牧羊》,还有《小放牛》以及许多当地民歌。当时红军中缺少作曲人才,这些曲子经过一番筛选,配上革命内容,大都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红军歌曲。
多亏了这些古曲调和民歌,否则,“四不五要三努力”的具体内容,恐怕很难在亲历者的记忆中经受住半个多世纪的磨蚀。
“红军青年冲锋季”活动的内容看似一般,但都是针对部队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是与部队战斗力紧密相连的。比如“四不”中的“不生病”、“不掉队”,就是保障部队战斗力的条件和要求。
为了做到这“二不”,他们在执行中又补充规定了“不喝生水、不抽烟、不喝酒、不吃辣椒”这四项可操作的具体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