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陪同一批又一批中外来宾上井冈山参观访问。渐渐地,“上山”便成了“例行公事”。然而,这次“上山”却当别论。因为这次“上山”我所陪同的对象,是我深深敬重的文学前辈——贺敬之。我知道,这位喝延河水、吃小米饭成长起来的“人民好歌手”,对革命摇篮井冈山,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正因为如此,4月9日上午,当贺敬之文学创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刚刚落下帷幕,贺公便邀我作陪,乘火车离鄂赴赣,当晚下榻于南昌洪都宾馆,次日便向井冈山进发了。
在我们抵达南昌前,江西境内就下起了绵绵的春雨;那天我们上路后,雨更是哗啦哗啦地下个不停,气温骤然下降了。
但贺公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一路上,他不断透过车窗,凝望着烟雨中的山川田野、城镇乡村,并饶有兴致地与我们交谈。车至丰腴富饶、如画似锦的吉泰盆地时,我和同车的魏玮如数家珍地向贺公谈起了本地的特产:吉安的永和瓷,泰和的武山鸡,安福的火腿,莲花的血鸭,永丰的薯粉,遂川的狗牯脑茶,永新的橙皮、酱姜、蜜茄和红绕狗肉;谈起了悠久而又辉煌的庐陵文化;谈起了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贡献突出大放异彩的吉安籍名人许和子、欧阳修、周必大、胡诠、杨万里、刘过、刘辰翁、文天祥、解缙、杨士奇、邹元标、贺贻孙、贺子珍、康克清、曾山、陈正人、王恩茂、张国华、余秋里、甘祖昌……贺公对这些话题甚感兴趣,对一代文宗欧阳修、爱国诗人杨万里、民族英雄文天祥、巾帼女杰贺子珍尤其充满敬意。在交谈中,他不无感慨地说:“久闻吉安乃钟灵毓秀之地,文章节义之邦,如今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印象也更加具体,更加深刻了。”
上午10时许,车过泰和县境,地势渐渐高峻,我们开始由东北方向进入井冈山区。考虑到贺公是第一次上山,我特意较为系统地向他介绍了70多年前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开展井冈山斗争的峥嵘历史。又介绍了今日井冈山的沧桑巨变和崭新风貌。令人欣慰的是,我的介绍不仅使贺公忘却了连日长途奔波的疲惫,而且随着话题的深入与扩展,车上已不再是我这个义务导游的“一言堂”,而是贺公、魏玮和我共同参与的“交谈会”了。车在这种宾主热烈交谈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驶过拿山、厦坪、罗浮、旗锣坳、桐木岭,于上午11时15分抵达茨坪。
茨坪,当年是莽莽五百里井冈最大的一座村庄,也是井冈山军事根据地的中心。井冈山斗争时期,湘赣边界党政军领导机关均曾驻扎于此;毛泽东在茨坪的一栋普通的民房里,完成了他的重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这里逐步被建设成为一个风景优美、万众景仰的旅游胜地,曾被联合国高级官员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高山城镇”。
当天下午,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我们与贺公顶风冒雨,乘车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
坐落于茨坪北山上的烈士陵园,由纪念堂、碑林、雕塑园和纪念碑四大部分组成,占地400余亩。这些年来,大凡上井冈山观光的中外游客,几乎都会来到这里,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
我们进园的时候,原本阴沉沉的天空渐渐明朗,雨也停了下来。雨后初霁的山中陵园显得格外清新、幽雅。
步入由宋任穷将军题写园标的烈士陵园大门,贺公神态肃穆而又凝重。沿着长长的、松柏掩映的石砌台阶,贺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向烈士敬献了花圈,我们来到山腰的旷地时,贺公已被闻讯赶来的游人团团围住。人们或呼唤着贺敬之的名字,或朗诵着贺敬之的诗句,或用相机摄下这位备受尊崇的人民诗人的身影,有的还掏出钢笔和本子,请他签名题词,有的则争相拥到他的身边,与他亲密合影……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固然感人至深,却令我们猝不及防。原以为这种场面不会持续太久,不料过了好一阵,围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