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以前没有记载的鸟类。
为保护好白洋淀天然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省政府于2002年11月,批准白洋淀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按照功能划分为4个核心区,分别为烧车淀核心区、大麦淀核心区、藻乍淀核心区、小白洋淀核心区,核心区总面积97.4平方公里。缓冲区位于核心区的外围,总面积62.4平方公里。试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总面积152.2平方公里。
有论者认为,成为省级湿地生态保护区的白洋淀,将可能得到更为长期和可持续的保护。
◎治理努力
脆弱的生态与努力的转身
2006年春天的白洋淀“死鱼事件”,使得白洋淀这个华北最大淡水湖泊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集中爆发。随后,补水、控污、清污、截污等生态修复工作全面展开。一年来,白洋淀正在恢复其正常的生态功能。
5月10日,大淀头村,淀里的水较去年清澈了许多,水位也有所升高。渔民们在岸边整理着渔网,鱼贩子一清早就赶来收鱼。刚卖出了一箱河虾的渔民王大爷说:“这种虾只生长在清澈的水里,水不好就长不活。”来自保定市环保局的监测结果显示,今年整个淀区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多处水质达到了Ⅲ类、Ⅳ类,已经完全适合野生动植物的水中生存。
■治污:关停上游218家企业
据了解,从去年的3月份起,保定市政府组织安排高阳县、蠡县等10个位于白洋淀上游的县(区)(分别位于4条敏感河流沿岸)对所有不稳定达标排放的排污企业进行了排查,当即关停了218家企业,每天减少废水排放量10万多吨。截至目前,除了97家经核查恢复生产外,仍有121家关停企业处在停产治理中。
保定市环保局局长魏凤枝说:“白洋淀水质的污染源除了来自上游造纸、毛纺染织等企业的生产污染外,还有来自县市的生活污水及淀内水区、半水区的20万人口的生活污染。”
处于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白洋淀位于九河下梢。许多年前,涓涓清水通过条条河流汇集到白洋淀。而如今,在非汛期,几乎所有河流都已干涸,只有流经保定市的府河带着市区的生活污水汇入白洋淀。
为了及时截污,保定市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强运营管理,并对流经保定市的府河污水进行拦坝截流。近年来,通过对部门县城生活污水的分流转排措施,白洋淀上游的污水进淀量在大幅减少。
随着白洋淀水域环境的恶化,淀区百姓们逐渐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并在生活中开始自觉减少向淀内排污。
在大淀头村,记者看到原来村外岸边的垃圾堆放处变成了整洁的环村甬路绿化带,每隔几十米还有垃圾箱。村里的董大妈说,每天早上和下午都会有人上门收生活垃圾。“现在谁也不会把垃圾倒在河里。”该村还特意雇请了年老村民担任起水中环境清洁工。记者赶到时,两个老大爷正在船上用工具清理着水中的污物。该村党支部书记赵爱乐指着一丛水草对记者说,随着水质的改善,这种多年未见的水草又开始在岸边茁壮生长了。
■调水:近10年累计调水15亿立方米
白洋淀属于平原半封闭式浅水型湖泊,面积366平方公里,蓄水量约1亿立方米,最大水深5米,平均水深只有1米。而当地的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500多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则只有563毫米。也就是说,白洋淀一年的蒸发水量和当前的蓄水量基本相当,并且上游河流常年断流,没有任何一股清洁水入淀,造成蓄水严重不足。
水量不足只得从别处调水、补水。在连续十年干旱少雨情况的影响下,白洋淀已经先后14次从本地水库或外地调水,以避免干淀的发生。据悉,在上世纪80年代初,白洋淀曾经出现了连续几年的干淀。祖祖辈辈生活在水边的渔民们卖掉了家中的木船,在淀区里开起了拖拉机。
渔民张马虎说,再也不希望见到像那样的干淀。“没有水,就没有我们的生活了,太不适应!多亏了一次次给淀里补水,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