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危春勇(中国江西网和信息日报编委、高级编辑)>>正文
欧阳晓澜:红土地走出的百年名校创建人(组图)
2020-08-05 11:24:29
作者:危春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1957年,毛泽东在北京师大女附中高中生王桂琴写的《假期回乡日记》上写下的批语。(载《我们的师生记忆:远去的女附中》一书第97页)

1963年,邓颍超参加北京师大女附中为九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上的教职工举行的庆祝会时的合影。(载《岁月女附中丛书:口述春秋》一书第304页)

目前发现的仅有的欧阳晓澜像。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前排中)和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校长蔡晓东(后排中),与参加校庆活动的周秉德(前排右2)、任远志(前排左2)、陈伟华(后排左7)、唐闻生(后排左9)和欧阳健生(后排右8)等合影。     

欧阳健生(左4)和母亲胡秀英(左5)等家人在北师大附中实验中学校门前留影。

    欧阳晓澜是谁?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她终身未嫁,也没有留下自己的著述,甚至仅存的合影照片早已泛黄。然而,中国的教育史不能缺失她,她当年创办的学校也没有忘记她。

    2017年,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百年校庆。学校负责校史撰写和校庆筹备的老师与校友们费尽周折,辗转南北,锲而不舍,倾注深情,投入诸多时间和精力,寻找出了几乎被岁月风尘掩没的第一任主任(校长)欧阳晓澜,让这位民国第一代教育家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

    百年老校辗转寻找首任校长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是一所享誉海内外的名校。百年来,实验中学精英辈出,桃李满天下,声名远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国内最有影响的女校,集中了北京最好的教育资源和最优秀的女生。中央领导和社会名流的女儿大都在此就读。像毛泽东女儿李敏、李纳,周恩来侄女周秉德,刘少奇女儿刘涛,任弼时女儿任远志,陈云女儿陈伟华,聂荣臻女儿聂力,叶剑英女儿叶向真,陶铸女儿陶斯亮、罗瑞卿女儿罗点点等等,均是从这里走出的校友。

    1957年,毛泽东曾阅读该校高中生王桂琴写的《假期回乡日记》,专门写下批语并修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在上面画圈的地方达30多处;1960年,刘少奇为该校高二年级“为革命而学习”的主题班会写过题词;1963年,邓颍超专门赶来参加该校为九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以上的教职工举行的庆祝会。可见这所学校与众不同的地位。

    然而,对于当年一手缔造出这所名校的首任校长,即便是实验中学内部的人也知之甚少。校史资料简要记载,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前身,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简称“女附中”,第一任主任(相当于校长)名叫欧阳晓澜。

    欧阳晓澜,一个颇有诗意的名字,一位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女性。在此之前数十年里,没有发现她的照片,没有看到她的履历,只有官方“呈准设立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聘欧阳晓澜为主任”的只言片语;只有最初的校友寥寥几篇关于她“留日归国,一生未婚,投身教育,严谨治学”的回忆。多少年来,她似乎只活在极少数知情者的心中。对于1949年后就读该校的学生来讲,欧阳晓澜这个名字可以说是相当遥远和陌生。

    树有根,水有源。欧阳晓澜,作为女附中的奠基人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忘却的。2014年,以该校老三届刘进和罗治为首的老校友,出于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与怀念,并希望对女附中的精髓有所传承与发展,致力于校史整理和挖掘,成立了专门的编写组,不辞辛劳,到处查找资料或进行访谈,追寻欧阳晓澜校长的足迹,探觅近百年跨越世纪的母校之根。

    80届校友刘燕欣和费菁两位老师,也对欧阳晓澜校长怀有深深的敬意,并为此成立了“寻找欧阳晓澜”项目组,从各种渠道探寻欧阳校长的消息,甚至还动用了日本的同学1980届高中毕业生张晓川和李胜兰,搜寻欧阳校长在日本留学的学校,以期找到一些资料。

    在1942年就来校任教历史的高文鸾老师那,罗治和几位校友意外地得到了这位年逾九旬却思清维明的长者一字一句且掷地有声的评价:百年名校延续至今,欧阳晓澜先生功不可没!

    老校长人生得以拼接完整

    时光倒回到百年之前。从1917年3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设立附属中学校起,欧阳晓澜先生便开始为办校而奔波。当年的9月5日,欧阳晓澜率领教师数人,为79名学生举行了开学典礼,由此开启了女附中的大门。

    从第一批学生开始,按教育部的要求,开齐所有17门的课程。这是她严格治校、克难图进、敢为人先、精益求精的高起点。刘进、罗治认为,由此受益的何止是当时的“教师数人”和79位学生,受益的是走过近百年沧桑之路的母校,是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教师和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1922年的毕业生陈衡粹曾有这样的记述:“母校……不但驰名北京,而且闻名全国。因为女附中当时校址在北京辟才胡同,所以往往以此为名。提起辟才胡同的学生,都好像满面光采。”这离创校还不到5年的时间,就能“驰名北京”,就能让学生感到“满面光采”,这在中学的建校史中,实属罕见。

    执掌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十余年间,欧阳晓澜呕心沥血,以校为家,以“勤慎”为校训,推崇朴素,汇聚优质师资,治学严谨,强调读书救国。她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盖建校舍,购买中外图书、实验仪器,改善校园环境,重视培养妇女开阔的眼界及独立自主能力。

    从课程设置、师资储备、学校管理、学生发展各个方面,都为学校确立了开阔的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预约了百年后的今天。

    不过,欧阳晓澜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离开学校之后的人生,在学校和校友们心中却是一个谜。2016年,实验中学筹备百年校庆期间,欧阳晓澜的侄孙欧阳健生看到网上仅有的一些文字后设法找到学校,与校庆办公室取得了联系。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完善老校长的生平故事,实验中学不久派出校庆办谢微微老师到南昌寻访。从市区到乡间,从故居到墓地,谢老师代表学校以虔诚之心向百年前的老校长致敬。通过欧阳晓澜家人的确认,校方终于在学校档案中认出了在1925年女附中首届初中毕业生的合影照片上,站在最后一排右五的就是首任校长欧阳晓澜。她的人生这才得以被拼接完整。谢微微老师不由感慨道:“其实,她一直都在,只是等着有心人去重识。”

    奠定的根基引领着办学方向

    在自己的故里,欧阳晓澜其实是有据可查。祖籍江西抚州南城,1887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少时双亲亡故,成年后在叔父的资助下,两度留学日本。江西省档案馆有关的文字资料这样显示:欧阳晓澜于民国五年,于日本东京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先后曾出任江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女子中学主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员兼女子中学主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兼附属中学主任、国立北平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兼附属女子中学主任共十余年,始终未离教育岗位,民国二十六年八月于江西省立南昌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十一年。

    受邀参加实验中学百年校庆活动的欧阳健生向笔者介绍道,作为教育家,姑婆欧阳晓澜对教育有着自己的理解,对女性教育的理念也非常先进。在建校之初,她从当时在南昌银行工作的叔叔那里借钱从国外购置器材、设备和图书,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兼顾中国现状,开发出一整套适合女子发展的课程与教育体系,可谓兼收并蓄,中西合璧。

    在刘进等收集到的欧阳晓澜1922年为《辟才杂志》写的发刊词中,有这样真知灼见、充满活力的内容:

    “故论女子教育者,宜致意于质与量两端,使其兼程并进:以言乎质,则程度当以大学为鹄,而不以一得自足;以言乎量,则男女平等之教育,当普及于全国中;此其成功,虽或若远不可期;然合群策群力以赴之,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可断言也。”

    “洗数千年之陋习,成光明璀璨之世界,吾侪与有其责,不容或馁者也。爰集合同志,组织校友会,以砥砺德行,增进知识,锻炼身体相策勉;冀养成社会中坚人物,为家庭树其楷模,为国家巩其基础。” 

    言之凿凿,情之殷殷,誓之旦旦!当今天阅读这些慷慨激昂、富有远见,历时95年仍散发出热度和能量的文字,相信无论是谁,都会对欧阳晓澜先生肃然起敬。

    1917年,欧阳晓澜就规定白衣黑裙为校服,让学生心目中,把朴素大方视为美德。翻看那时的珍贵照片,穿着校服的女生,个个端庄大方,没有任何脂粉气。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校服仍是白衬衣,深蓝色背带裙,和学姐们一脉相承。

    1920年,欧阳晓澜又请人谱写了校歌以激励学生。校训、校歌的精神也传承给了学生们——做有理想、有抱负、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之才,也是欧阳晓澜先生和创校老师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构筑为女附中的精神。

    刘进、罗治等校友在通过深入寻访并认真研读校史后,对欧阳晓澜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想有着较为透彻的感悟。她们认为,虽然欧阳晓澜先生担任校长不过10余年,但其奠定的根基、设定的目标仍指引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她以追求国家富强和真理为目标,在民国初期这样封闭的年代,就重视培养女性的开阔视野及独立自主能力,倡导女性也要自立自强,有强健的体魄,既能读书又能做工,这具有的是何等的远见和开放的视野?尽管1949年后的女附中“三高”(高干、高知、高级民主人士)子女云集,但是我们在优良校风的熏陶下,正是像欧阳晓澜先生所希望的那样,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精神锤炼自己,塑造自己。

    采访中,罗治还以自己的亲历对欧阳校长的恩泽作了“注脚”。1961年自己考入女附中后,住校生的宿舍是一座有着木楼梯的老楼,每天我们上下楼梯时,欢快的脚步都踩得楼梯“咚咚”作响,一直住到1963年。后在查看了校史后才知道,这座有木楼梯的老宿舍楼竟是欧阳晓澜先生创校之初所建。她不禁感叹:“这是怎样的办学魄力和实干精神,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创立起一座高起点的学校?以至于40多年后入校的我们,还在享用您领导建设的木结构的漂亮楼房。”

    隐居山村教授乡间子弟清贫余生

    和许多传奇人士一样,欧阳晓澜也经历了自己含辛茹苦的坎坷人生。欧阳健生在讲述姑婆的后半生说,她的晚年其实是比较清苦和凄凉的。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失守。欧阳晓澜不愿在日本人手下做事,遂返回江西故里,在南昌一所女子中学任教。她和三五好友一起在南昌市新建县蛟桥公社枫林大队大港生产队龙窝里金家山,买下了几个小山头,在其中一个以北端的小山头脚下盖了一幢土木瓦结构的两层小房子。无事时隐居山上生活。楼上的厅堂为欧阳先生放书籍、平常念佛的地方,房子外左右两侧的两间分别是厨房和牛棚。

    也就在这一年,她弟弟的小儿子欧阳天怀出生了。因家庭变故,孩子出生即失去母亲,欧阳晓澜姑代母职,把侄子抱养在自己膝下。因感念姑姑对幼弟的照顾,也方便欧阳晓澜颐养天年,欧阳晓澜的大侄女欧阳婉(当时国民党一位高级将领的夫人,1949年随丈夫移居台湾),在南昌市三眼井处购得一所院落赠予姑姑。于是欧阳晓澜便把儿时江西南城的玩伴一家接至南昌同住,顺便照顾姑侄两人的生活起居。

    上世纪五十年代,退休后的欧阳晓澜完全移居山上。她喜欢读书人,那时候全村人都尊称欧阳晓澜为欧阳先生,只要村里的小孩子们让欧阳先生教他们读书认字,欧阳先生都会很开心很乐意教他们且分文不取,欧阳先生说过她最喜欢读书的小孩了。

    那时生活特别辛苦,一贫如洗,欧阳先生每天吃两顿,半斤米磨成粉煮粥,没有油,也没钱用,吃树叶、糠、野菜、野草。和欧阳先生一样都是教书的胡老师,会给她一些生活用品,热水瓶、脸盆、衣服等等,早期这些老师都是吃斋饭。学生也会给欧阳老师送些食物,如腐竹等。

    忆及欧阳晓澜先生的为人,乡人只说朴素,干干净净的衣衫,利利索索的发式,没有多余的装饰,如她对生活也无过多的奢求。关于她的性格,受教于她的孩童都说严肃,有时甚至严厉,先生话不多,但要求却必须做到,虽不收分文地教孩子们认几个字,但字要写得工工整整,读书要端端正正,做不到时,先生不怒自威,常让他们敬畏。

    一位曾经跟欧阳先生读过书的老人回忆:“我那时候顽皮,上完课就跑到外面捉虫打鸟,一次看到先生盯着看地上的蚂蚁,我好奇地问先生在干什么,先生让我小声,仔细听蚂蚁的声音,我说蚂蚁怎么会说话,先生说你仔细听,就能听到它们的声音。”

    在山上隐居的欧阳晓澜一直过着十分朴素低调的生活,衣服破烂到总是缝了又缝,晚年信佛,每天念念经、看看书、练练毛笔字,也要自己做些农活,如砍柴、种菜、挑水等等。山上那时只有山涧小溪里的水,为了喝水方便,她便把长长的竹篙剁成两半,然后山涧小溪里的水便顺着高处留向低处,经过竹篙流向了已挖好的池子里。

    60年代初,欧阳晓澜自己一手带出来的侄子欧阳天怀本已考上四川大学,但因要照顾姑姑,毅然放弃学业,在南昌市邮政局供职。

    欧阳先生日渐衰老,七十多岁人了,白发苍苍,又由于扎了“小脚”,背也驼了,干活特别不方便。欧阳天怀的妻子胡秀英便会经常背着自己大儿子欧阳强生,去山上看望欧阳先生,帮她干干农活,挑水、砍柴等。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团聚军旗下 共叙八一情——南昌举办建军91周年主题活动(组图)
·下一篇:无
·团聚军旗下 共叙八一情——南昌举办建军91周年主题活动(组图)
·伤心最是一月八 此情绵绵无绝期——北京纪念周恩来逝世40周年(组图)
·以精神的力量掘取“精神”的实质——“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幕后(组图)
·方志敏唯一女儿、84岁高龄的方梅为昌大软件学院师生讲述父亲的故事(组图)
·反映空军航空兵第24师的闪光足迹《火红的年代——空军航空兵第24师》纪念画册出版(组
·弘扬“八一精神” 传承“英雄基因”——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召开
·130余位中国画名家为建党95周年献厚礼 《中道自然——当代中国画名家上海邀请展》开展
·开国元勋、红军后人相聚在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在于
·危春勇:方志敏四子方兰生前收藏的一批珍贵文献捐赠江西省图书馆(组图)
·张念昭:危春勇:执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新闻人(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欧阳晓澜:红土地走出的百年名校创建人(组图)
团聚军旗下 共叙八一情——南昌举办建军91周年主题活
伤心最是一月八 此情绵绵无绝期——北京纪念周恩来逝
以精神的力量掘取“精神”的实质——“八一精神”内
方志敏唯一女儿、84岁高龄的方梅为昌大软件学院师生
反映空军航空兵第24师的闪光足迹《火红的年代——空
弘扬“八一精神” 传承“英雄基因”——南昌八一精神
130余位中国画名家为建党95周年献厚礼 《中道自然—
张亚亚:汲取红色力量,践行初心使命(组图)
余晓常:传承红色基因 决胜脱贫攻坚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