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字原本指草木开花或谷类结穗。《离骚》:“及荣华之未落兮。”又喻草木之茂盛。陶渊明《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管子·度地》:“大暑至,万物荣华。”后引申为光荣、光耀、繁荣、兴盛等。《五人墓碑记》:“赠谥美显,荣于身后。”《庄子·田子方》:“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繁体的“荣”字,是家下一木,家上两簇熊熊燃烧的火,从字形上分析,一则可当“荣耀、光荣”来讲,二则可当“繁荣昌盛”去理解。
“耻”字从字形字义来看,从“耳”从“心”,就是说人们的耻辱之感觉应该是从耳到心,做了羞耻的事情,自然有人议论,这议论传入耳中,心中会感到羞愧,于是为“耻”。《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卖柑者言》:“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荀子·法行》:“故君子苟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康有为也曾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缘于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的羞耻感的丧失。
荣耻二字是连在一起的,非荣则耻。而为人处世,须争一个“荣”字,当戒一个“耻”字,人以“品”为重,古人说丈夫之高华,旨在于功名气节。翻开中国历史,许多仁人志士都把分荣耻、慎德行当成做人之本。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饿死不吃美国粮”。许多先烈在敌人屠刀前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正是这些民族的脊梁,以自己的浩然正气,以正确的荣辱观,形成了中华民族之魂,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耻观念。一个人如果荣耻不分,甚至以耻为荣,就会追腐逐臭,品德下滑,乃至蜕化变质。
如何才能做到知荣明耻,扬荣弃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呢?最起码的一条就是要明辨是非。倘若,是非颠倒,善恶不分,黑白混淆,不仅不能知荣明耻,甚至还会以耻为荣。对于一个人来说,不辨是非难处世,不知荣辱难成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只有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事业也才会蒸蒸日上。
笔者喜爱国粹京剧,不少剧目在颂扬明辨是非的正面人物,鞭挞不辨是非的反面人物时,是很令人心悦诚服的。譬如,《将相和》中为国是保家邦,转怒为笑将他(廉颇)让的蔺相如,和依仗年迈功劳广,三番两次把路挡的廉颇,就很生动感人——一个是深明大义,礼让三分;另个是是非不辨,当街羞辱人。又如,《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打了败仗,别了虞姬,自刎于乌江,可是他在人们的心目中仍是一种英雄的形象。如果,项羽打了败仗,还不知耻辱,度过乌江,继续称王,人们就不可能把他看成英雄了。再如,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敌人把他当狗用,反将耻辱当光荣的叛徒王连举,竟将李玉和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行为说成是“死心眼儿”。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不辨是非、以耻为荣的行为也并不少见:
——前些年就听说过,有人在大都市的街上随地吐痰,被罚5角,他便掏出十元,然后说不用找,他再吐多少多少次,如此还是很得意洋洋的;
——这些年还听说,有的贪官污吏,东窗事发,锒铛入狱,仍趾高气扬,怪的是自己运气不好,恨的是自己贪得还太少;
——过清明节,一些官员动用公车偕妻带子、前呼后拥,“荣归故里”招摇乡井或“光宗耀祖”。自以为心安理得、感觉良好。殊不知,父老乡亲纷纷在戳脊梁呢!再如,在清明祭祀活动中的封建迷信、骄奢淫逸之风也被一些人引以为荣。有人请大仙巫婆为祖宗祈阴德,为子孙求荫庇;有人出售小纸人,而小纸人又大都是千娇百媚的“小蜜”和带“游泳池、佣人、保镖、直升机”的“大洋房”,以及“信用卡、旅行支票和国际护照”,甚至连“伟哥”、“安全套”竟也粉墨登场,说是要“奉上给老人家‘过把瘾’”。这些奇异、古怪、庸俗的祭奠方式给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这些做法既亵渎先人英灵,毒害人们心灵,背离了扫墓的初衷,也玷污了清明节的“清明”和“明净”。如果先人地下有知,恐怕也会感到羞耻的。
……
毋庸置疑,近年来,由于诸种因素使得一些人在是非、善恶、荣辱观念上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扭曲。虽说经济腾飞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可越来越多的人却反而觉得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过得不舒坦了:家事国事天下事,许多事看着都不顺眼,总觉得别人或自己身上少了些什么重要的东西……于是乎——有钱人在抱怨,没钱人更愤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