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单位和部门在进行各种教育活动时,只图形式走过场,不讲求实际效果的做法,长期以来,在群众中间已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尤其那些过于热闹、阔气、铺张的形式,群众更为不满。对此,人们戏称曰:“花里胡哨”。
“花里胡哨”乃一方百姓的方言土语。意思与说得老掉牙的“花架子”“形式主义”等相同。虽属老话题,但鉴于眼下的形势——各种教育活动仍在自上而下、热热闹闹、多项专题、大块时间的不断地进行着,因此,极有必要老话重提、老调重弹一番。
其实,“花里胡哨”一语最近乎于常说得“花架子”了。由此,现将往日里抄记的一则关于“花架子”的传说摘录如下:
“元朝时,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名扬天下,在她的带动下,当地男女老少都会织布。镇上有个姓李的穷秀才,自以为是书香门第,虽然常常饿肚子,也不愿意学习纺织。后来经人介绍,他到浙江湖州地面上当了一名私塾教师,才勉强混口饭吃。那里也是纺织之乡,村里人知道新来的李秀才是黄道婆家乡的人,就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这下可把李秀才难坏了。可是他又打肿脸充胖子,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纺织技术,就欺骗大家说自己从不纺织,不过可以把黄道婆的织机图纸画给他们,让他们照样子琢磨着使用。村民信以为真,高高兴兴地请来木工,照着图纸做了一架纺织机。可是,村里再灵巧的织妇也不会使用它来织布,后来,黄道婆的新式织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画的织机中看不中用,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花架子’。从此,人们就用‘花架子’来比喻那些中看不中用的工具和行为。”
当年李秀才这种中看不中用的小把戏,与当今盛行在政界里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相比,恐怕连雕虫小技也称不得。在一些地方进行教育活动时,不仅要求体会材料写得漂亮厚实、学习资料印发得优质精美、展牌橱窗制作得豪华气派、大字横幅悬挂得鲜艳醒目……甚至还可以乘专车、坐飞机到“圣地”去亲眼目睹、亲身体会。
诚然,搞正面教育活动,不仅可以踏上西柏坡岭,钻进延安窑洞,还可以“重上井冈山”;实在有必要的话,甚至还可以到前苏联的红场、巴黎公社以及马克思墓等地进行零距离的教育。只要是需要,均无可厚非。但是,借纪念缅怀、学习考察之名,行“兜风”、“观光”、“览圣”之实者不乏其人。“身在曹营,心在汉”者想必也有。某贪官,在犯事儿前就曾四处炫耀:领导班子里惟有他一人通读过《资本论》。但他没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也未能到马克思那里去报到,最终要见的除了财神爷,便是阎王爷了。类似这种自欺欺人、遮人耳目的“花里胡哨”的做法和行为,人们领教的太多了,受骗上当也太深了。在一些地方,之所以政府官员讲话不灵,群众的信任度急剧下降,工作开展起来十分艰难,这与那里的领导不脚踏实地干工作,整日里热衷于、忙活于做“花里胡哨”一类的表面文章有直接关系。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湖州地面上的老百姓倘若不盲目地去迷信、推崇由黄道婆家乡来的那个李秀才,李秀才也决然不会打肿脸充胖子,没事找事地弄一纸“花架子”来骗人。如今一些地方官员也如此,他们热衷于鼓捣“花里胡哨”一类的表面文章,祸根即是被“顶头上司”带的、逼的。直言不讳地讲,对这些劳民伤财糊弄人的东西,许多上级领导是心知肚明,甚至某些上级领导还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祖师爷”呢!如果他们遇到更上级的“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他们弄起这些来也是轻车熟路、一把好手哩!
假若,所有的“顶头上司”们都不再带头搞这些,甚至厌恶、反对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那么,所有下属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