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要有所作为,有所建树,必须具备一种忘我的、正义的、崇高的精神。细想来自古皆然。譬如: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岳飞“精忠保国”的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仓”的精神;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精神;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铁人”王进喜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时代不同,环境有别,然而,凡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有益贡献的人;凡名标青史、流芳永世的人,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着他们。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顺境中,在一帆风顺的境况下,在胜利面前,总有一种“春风得意”的感觉,也总有一种激悦、奋进的精神。然而,至关重要的是处于逆境之下,挫折百生、磨难重重之际要闯出一条路,做出一番事业,更须具备顽强不息、拼搏奋进的精神。古代“胯下受辱”、“卧薪偿胆”、“破釜沉舟”之类,皆属于逆境之中创出伟业的美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备受磨难之下,忍辱含垢,披肝沥胆,以非凡的毅力和胆识,写出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经天纬地的鸿篇巨著——《史记》。支撑司马迁发奋著《史记》的是:被囚禁演《周易》的西伯;因厄不遇,终以《春秋》传世的孔子;屡遭放逐,遂有《离骚》的屈原;双目失明,竟有《国语》的左丘,等等。他虽受“腐刑”,是一个“刑余之人”,却终能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不朽事业。
毛泽东同志生前对司马迁发奋著《史记》的精神,极为钦佩和赞赏。曾感慨道: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了。
总而言之,一个人没了精神,便如一株不见阳光的秧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了精神,就很难富强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