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来到太行山,指导创建根据地的工作。(资料图片)
朱德是我的外公。2002年春,在我的主动要求下,作为中组部选派的外调干部,我踏上了前往太行山著名的革命老区武乡县挂职锻炼之路。这里,是外公朱德及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长期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也是孩提时代外被过滤广告公多次给我讲起过的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巍巍太行山,滚滚漳河水。在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工作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我沿着外公留下的足迹,访农家,进农户,为民办实事,切身体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这里,儿时的模糊印象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我时时都能感受到太行人民的伟大,处处领略了太行精神的魅力,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所见所闻每天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年恰逢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放眼太行群峰,目睹老区今日之巨变,想想他老人家策马太行的战斗生涯,抚今追昔,激情难抑,写下此文,藉此怀念我最崇敬的外祖父。
雄伟的战斗英雄纪念碑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片名叫做《长乐之战》。讲的是抗战时期我八路军反抗日军九路围攻的一次著名战役,这场战争就发生在武乡的长乐村。解放后为了纪念在那次战斗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和将领,当地政府已在那儿建起了一座“长乐村战斗英雄纪念碑”。后来听我的母亲朱敏也提起过那段历史,因为武乡也是我的母亲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1964年她在外公战斗和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做过社会主义教育的调查工作。我来武乡工作后听县里的有关同志讲,外公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家,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初期,他就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部署和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长乐之战是最为著名的一场战役,采用了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充分体现了外公及彭德怀、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为了觅得外公的足迹,我瞻仰了这座著名的战斗英雄纪念碑。这是一座丰碑。雄伟壮观的碑身,庄严肃穆的碑文,巍峨挺拔地矗立在漳河岸边,身边的漳河水轻轻流淌,仿佛把人们带到过去那烽火硝烟的岁月里。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几十万军队从北平疯狂南犯,扬言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这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外公遵照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决定,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于1938年2月率总部挺进太行山,转战于武乡县的义门、寨上、砖壁、王家峪等地,直接指挥整个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和政治斗争。武乡,便成了当时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当时只有12万人口的武乡县,就有9万人参加了抗日自卫队和抗日群众团体,有3000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抗日烽火燃遍了太行山上。初入太行山,八路军就先后打胜了神头岭、响堂铺等三个被敌人称为“典型的游击战”的胜仗。1938年4月4日,日寇分九路向晋东南合击,妄图在左权、榆社、武乡地区消灭我八路军主力,吃掉我总部首脑机关,把刚刚诞生的太行抗日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之中。当时作为八路军总部司令的外公直接指挥了这次反围攻战斗,亲自制定了反围攻的作战计划。4月16日,日寇3000余人窜到长乐村附近,我一二九师主力及一一五师一部抓住孤立、冒进的敌人,以极为勇猛、果敢的动作将其团团围住,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我军击毙日军2200余人。长乐村战斗是我军粉碎敌人九路围攻有决定意义的一战。其它各路敌人见其主力惨败,便纷纷回窜。外公指挥我军乘胜追击,相继收复了18座县城,一举将日寇赶出了晋东南,取得了粉碎敌人第一次九路围攻的胜利,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县里的同志告诉我,外公在太行期间,十分注重运用抗日统一战线这个法宝,能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的胜利与太行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是分不开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太行山区,八路军一二九师有1.35万人牺牲,4800多人负伤,整个太行山区有17万人被日伪军打死打伤,其中有1430名区级以上干部为国捐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