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的10年,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虽然身在延安,基本上通过电报了解战况,俯瞰中国大地,指挥分散在全国各地19个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游击战斗,迫使敌人在各个占领地都不能停止战斗,而且这一作战方式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同。
“保持战斗力,持久抗战;与消耗战斗力,维持一时体面,两者比较,当以前者为重也。此时,各战区应发动游击战,使敌于占领各地疲于奔命也。”
延安 抗日战争的总后方
“延安的山,延河的水,延安的人民实在美!”在延安生活了几十年,受革命红都、延安精神熏陶的刘和如,谈到延安人民的贡献时,随口说出。
“延安人,对抗日战争的贡献可大着呢!”刘和如强调:“边区有很多有名的劳动英雄。当年有的人因为家里穷,卖掉儿女,逃到延安,在土地革命中,连年开荒种地,硬是把荒地变成了熟地,收获后还带头交公粮。”
边区劳动模范杨步浩的事迹在当地流传,他听说毛泽东亲自下地,心里很不安,就找人带话给毛泽东:“我代你种10亩地,代交5000斤粮食,你就安心办大事吧!”
1937年,中共中央迁至延安,为了减轻当地农民的负担,实施生产自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当地老百姓一起进行大生产。开荒种地,纺线织布,杨步浩、郝树才等就是在生产劳动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劳动模范。
然而,延安人的贡献并不仅限于此。抗战时期,延安这个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的地方,成了我军制造兵器、弹药的工厂。冈瑟·斯坦因在他的作品里描述了当时延安的兵工厂:
“这个330人的小兵工厂有十几间低矮的房屋和我从未见过的各种最奇怪的机器:老式的车床、刨床、钻床和冲床,有中国造的,还有美国、英国和德国造的,这些机器是在国民党封锁前,在西安经过两三次,或者也许10次转手才买来的;还有一些兵工厂自己制造的或边区的一个新建的机械车间造的各种简易的新机器。所有的机器都保养得很好。这些机器由一个旧卡车发动机和附加的土造烧木炭的装置带动运转的。”
由这个兵工厂制造的子弹、迫机炮、刺刀、炸药等,都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据统计,截至1943年,延安公营工厂的数量达到了82个,合作工厂200多个,拥有职工近万人,生产煤炭、铁、农用工具、肥皂等各种生活日用品,达到了基本自给。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咱们的队伍势力壮;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咳哎咳哟,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来吧哟……”刘和如老人的一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在宝塔山下回荡。
延安 革命志士的熔炉
“抗大”、“陕公”、“鲁艺”、陕甘宁边区民族学院、泽东青年干部学校……,抗战期间的延安简直就是一座“大学城”,吸引了各个全国各地和海外人士,陈毅这样描述他眼中的延安:“一条河水似的南北大街,已经修起了石路。平坦的道路上,整日价奔走着紧张的人群。南方人、北方人、外国人,多穿起灰色的军衣,汇成了一个可钦的巨人……老百姓沉醉在欢悦和惊奇中,同穿灰军衣的人们结合着、交流着,把这座古城改造为繁华的新市,欢谈伴着欢谈,惊呼逐着惊呼,延安的空间,每日荡起各地的方言土语,各种的声调腔音……”
现家住西安交通大学家属院,87岁的林施均老人当时就是其中的一位。1938年,18岁的林施均高中辍学,离开遥远的海南,冲破重重封锁,扒火车到达延安开始了抗日救国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