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照金苏区的节节胜利,引起了国民党高层的震惊。蒋介石多次电令西安绥靖公署派重兵“围剿”照金苏区。大兵压境,兵寡力孤,情势危急。当时国民党的《西京日报》公开发布了“蒋(介石)再电邵(力子)杨(虎城)肃清薛家寨残匪”的消息。10月12日,考虑到敌我力量悬殊,为了避敌锋芒,当地红军主力离开照金,转入外线作战,牵制敌人,减缓照金苏区压力。同时决定习仲勋、张秀山、吴岱峰等继续带领照金各游击队坚守根据地斗争。13日,国民党军队开始进攻薛家寨,几门大炮轮番轰炸。15日晚,国民党军队在叛徒陈克敏的带领下,利用夜色进入薛家寨埋伏,致使游击队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阵地,分路突围。
在红军主力和游击队撤离根据地后,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习仲勋,根据特委决定继续留在照金苏区搞革命活动。在这段时间里,他得到了一位王姓农民老大娘的掩护和悉心照料。他回忆说:“她半夜里把我从山林里叫回来,在她家里给我吃米饭,做猪耳朵肉,有时还把白糖也给我送来。”习仲勋一辈子都感激王大娘的照顾,亲切地称她为“干妈”。
三
八十四年后。2017年6月,应中国作家协会之邀,我参加全国现实题材创作出版研修班时第一次来到了照金,来到了薛家寨。如今,这里已经是国家级丹霞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罕有独特,隋炀帝杨广曾巡游至此,赞叹不已,称“日照锦衣,遍地似金”——照金因此名传天下。相传唐朝薛刚曾屯兵于此,薛家寨因此而得名。北宋画家范宽深得照金山岳之精髓,创作了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溪山行旅图》。作为陕西桥山山脉南段的主峰之一,薛家寨海拔一千六百多米,形似葫芦,东、南、西三面峭壁陡立,层峦叠嶂,沟溪纵横,密林如海,气势磅礴,既有“华山之险”,又有“南山之秀”。从远处眺望,薛家寨整个山体如斧削刀劈,壁立千仞,形如天然城堡;从山脚仰望,薛家寨见首不见尾,细看才发现一条长达两公里的奇险的丹霞岩槽,易守难攻,历来成为兵家构筑的军事要塞。这里进可夺取渭北,威胁国民党在西北的统治中心西安;退可据险固守,是个得天独厚的游击战活动区。1933年,刘志丹、谢子长和习仲勋等率领陕甘边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薛家寨后,就是利用丹霞岩槽中四个天然的岩洞,修筑了红军支队驻地、被服厂、红军医院、军械厂,与敌人顽强战斗,被人民群众誉为“红军天梯”。照金是老一辈革命家在西北创建的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绚丽的篇章。
进入“红军天梯”,一开始觉得并不神奇。只身探幽寻胜,曲曲折折,时宽时窄,宽处可容几十人,窄处一人通过也得弯腰爬行。再向前走进一段,前面蓦地一亮,豁然开朗,习习凉风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一振。拾级而上,只看那群峰嶙峋峭绝,苍翠秀润,移步换景,或壮观,或魁伟,或俊秀,或雄奇。站在“红军寨”前,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兵戈相接、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独立峰巅,群山拥戴,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也一样有。瞧!阳光灿烂,蓝天白云,当你正在饱览这美好的景色,忽然一阵风来,“荡胸生层云”,转瞬间就是“云海四茫茫”。今天的照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美丽的小镇,贫穷已不见踪影,人民群众正迈步在小康生活的大道上。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伫立“天梯”,浮想联翩,我的脑海中也不禁发出伟人毛泽东的慨叹——江山如此多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12日 24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