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驱车来到甘肃会宁,走进红军会师旧址,追寻长征的历史印记,感受伟大的精神力量。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历经艰难跋涉,冲破重重险阻,在这里实现胜利大会师。自此,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画上句号,中国革命开启了崭新篇章。
远征者的足迹渐渐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艰苦卓绝的英雄史诗仍被一代代军民永久传唱。在会师纪念塔前驻足仰望,3座巍峨雄健的高塔,就像红军将士的铮铮脊梁一般擎天矗立、傲视穹苍。一股澎湃的热流在我们心中激荡升腾,历史的碎片也在脑海中呼啸聚合。
红军会师,中国安宁,军也乐来民也乐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讨论红军会师地点时,认为会宁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必经之地,北依黄河,东南紧靠西兰公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周恩来向毛泽东建议“放在会宁为好”。
毛泽东听后十分兴奋:“会宁,好地名,好地名啊!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仿佛因缘际会,又是历史必然。中国革命领袖的信心与期待,将会宁这座小城推向历史前台。
原兰州军区政治部编研部部长任惠林说:“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革命力量大团结的光辉典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会宁,那是我们的伟大胜利!”回忆起会宁会师,已是101岁高龄的老红军、甘肃省军区原政治部主任刘德元至今记忆犹新。
1936年10月9日的会宁城万象更新,城门楼前扎起了彩带,标语红旗遍布街巷,军民们敲锣打鼓,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勇士。刘德元说:“和一方面军会合,我们就像漂泊在外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一样,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温暖。”
刘老清楚地记得在庆祝会师胜利的联欢会上,朱德在主席台上坚定地挥动手臂,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说道:“同志们!我代表党中央、代表中央军委、代表各方面军总部,向同志们问好!”
一时间,台上台下的红军将士高呼:“中国工农红军万岁!红军大会师万岁!”那掌声雷动、欢呼雀跃的场景好像就发生在昨天。
铁的意志,血的牺牲,赢得伟大的会合
在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一幅小红军画像前,解说员张婷向我们讲述了会师当天发生的一件感人故事:早晨10时许,国民党飞机突然呼啸而至,眼看着炸弹将要坠落,这位小红军为保护在路边玩耍的3岁小孩英勇牺牲。
得救的孩子叫魏煜,他成家后给自己的3个儿子起名继征、续征和长征,意为“继续长征”。
在会宁县城,我们见到了魏长征,他激动地说:“没有红军就没有我们这一家子,这份恩情永世难忘!”魏家人把小红军葬入了自家祖坟,并立下规矩:魏家人要像对待先祖一样祭奠小红军。
1936年秋,位于靖远和会宁县城之间的红堡子,成为红军会师必经要地。当时的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杨尚昆找到红堡子主人、地方民团团长王瀚,希望允许红军进驻红堡子。
王瀚之子、现年90岁的王怀龄老人告诉我们,为迎接红军,父亲带领村民升起红军旗帜,杀猪宰羊,准备饭菜,还捐出大量钱粮和一批枪支弹药。红军到来时,村民敲锣打鼓夹道欢迎。
一场战斗中,一位红军连长不幸牺牲,村民们以最高的礼遇安葬了他们的英雄。这位连长的坟墓几经迁移,如今安放于红堡子村的一处山坡上,墓碑上写着“红军先烈黄连长佚名之墓”。
“我们不知道他家在哪里,只知道姓黄,是个连长。”村民王成唐告诉记者,逢年过节,总有村民来到这里,烧几沓纸、燃几炷香,80多年来从未间断。
高天厚土载英魂。正是成千上万像小红军、黄连长一样的红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会宁胜利大会师,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听党指挥,看齐追随,走好新的长征路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一”前夕,西部战区陆军某部百余名党员干部再次来到会宁,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铭记长征史,激发奋进志。”部队领导告诉记者,每逢建党建军等重要节日、部队执行重大任务,都会组织官兵来到会师旧址参观见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