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沉浸在对往事回忆中的老人家,此时心潮起伏,有自豪,有宽慰,有对曾经保护过的外国友人的记挂,更有对失去的亲骨肉的痛苦思念??
在肖哲妈妈和家人的指点下,我们又揣着照片,来到当年杜伦藏身任丘县培里村。村民们听说记者寻访当年在地道里打鬼子的事,十分兴奋。村支书找来几个老年人,他们经历过、目击过当年的战斗。他们领着我们在村里走街串巷,出张家进李家,寻找当年地道的遗迹,述说打鬼子的故事,后面跟着半个村的大人和孩子。因为年代变迁,当年的地道早已坍塌,但是当年的战斗故事却长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我们找到了当年杜伦藏身的地道入口所在的院子,一位老人肯定地说,杜伦就是从这里钻进地道的。在另一个院子里,娄为民老人向我们说起,当年日军在这里活活烙死了民兵娄福荣??
魏洪亮司令全家合影。这是留有残缺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三代,儿孙满堂,但是他们家的大儿子,永远缺席。因而即使是团聚的时刻,他们一家心底也会留有阴影和思念
杜伦上尉的眼神由困惑而惊慌,最后是感激
那是1945年1月中旬。肖哲妈妈的丈夫魏洪亮,当时是冀中军区第九分区司令员。一天,接到军区电报,说是美军驻延安观察组成员艾斯·杜伦上尉要到九分区考察。魏司令命令作战科和宣传科派人去迎接杜伦,并特别布置派人到天津购买直沽高粮酒、前门牌香烟和烧鸡。这个接待规格在当时很高了。
第二天,杜伦上尉被接到分区机关驻地河北省任丘县边关村。陪同他来的还有一位摄影记者,是晋察冀画报社副社长石少华。杜伦有30岁的样子,身高一米八九,蓝眼睛,黄头发,高鼻梁。为了安全,来时他化了装,头上包着白毛巾,一副冀中男子装束。根据地来了个洋人,是件很新鲜的事,村民们很好奇。初来乍到,杜伦对根据地里的情况,更是样样感到不可思议。杜伦在村里走动,许多村民围观。杜伦很生气,提出抗议,说这是对他的污辱,并担心日本人知道了,来抓他。
杜伦与魏洪亮司令见面,看到司令员身体魁梧,又很年轻,问年龄,司令员告诉他,28岁。杜伦一听,比他还年轻,眼睛便一下瞪大了。杜伦告诉魏司令,他祖藉加利福尼亚州,但在中国杭州长大,还说杭州是人间天堂,可惜让日本人占了。司令员告诉他,用不了多久,他可以故地重游,中国人很快会赶走日本人。司令员的自信,也超出了杜伦的预计。
杜伦要看部队,分区拉出一个连让他检阅。杜伦从排头看到排尾,100多人,清一色的日式“三八大盖”和“歪把子”机关枪。杜伦知道这是从日本人手里夺来的,说明这支部队能打仗。他眼睛瞪得更大了。接着参观村里的地道,民兵领着他参观了几个地道口,有的在牲口棚里,有的在灶膛下,有的在水井的井壁上,还看了地道里的一些暗道机关,杜伦更是惊叹不已。可以说,在根据地参观的头两天,杜伦的那双蓝眼睛充满了惊奇和困惑,他不断惊叹道:Unimaginable!(真想不到!)
魏洪亮司令全家合影。这是留有残缺的全家福。照片上一家三代,儿孙满堂,但是他们家的大儿子,永远缺席。因而即使是团聚的时刻,他们一家心底也会留有阴影和思念。
突然,情况发生变化。一个傍晚,得到情报,鬼子知道9分区来了个美国军官,准备出兵袭击,活捉美国人。杜伦知道后,慌忙来找魏司令,问准备怎么保护他?司令员告诉他,正准备转移。他问,转移多远?司令员答,1.5公里,到另一个村子。杜伦急了,嚷道,这不叫转移,按美军规则,转移必须到敌远程炮火射程和飞机轰炸极限距离以外。杜伦还问司令,准备动用多少部队?司令员告诉他,一个警卫班和一个侦察排。杜伦更急了,说,司令官,你太年轻,你不懂,这点兵力??不等他说完,司令员正色道,你根本不了解我们抗日力量,也不懂我们的作战特点,我完全有把握保证你的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