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中的杜伦上尉 石少华摄
1945年1月,美军延安观察组的杜伦上尉到冀中根据地考察。他的行踪被鬼子侦知了,鬼子兵包围了村庄,杜伦上尉随抗日军民进入地道。情势紧急,又人生地不熟,杜伦上尉十分惊慌。鬼子找到了地道口,又是打枪,又是灌烟,要活捉美国军官。坑道里,一位母亲为了不暴露坑道的位置,保护盟国的军官,用乳房堵住怀中正在啼哭的孩子,孩子被窒息而死。在地面,房东娄大娘拒绝供出美国军官的去向,被鬼子砍掉4个手指。一位民兵被鬼子烙死。杜伦上尉脱险了,根据地军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留下一段感天动地的故事。
◆名家解读:弱光下的战争经典
《道战中的杜伦上尉》,是石少华在地道弱光条件下拍摄的。战争年代物质奇缺,摄影人没有应用自如的摄影利器,更没有可供选择的高感光度胶片,拍摄者也没有可能带着三脚架去地道里拍摄照片。在特殊环境中,就在杜伦焦急地倾听地道外敌人动静的瞬间,眼疾手快的石少华以精湛的拍摄技巧和记录战争的高度责任感,成功地定格了背景清晰、生动真实的经典作品,成功刻画了这双凝神的蓝色眼睛。这双会说话的眼睛,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讲述着不凡的战争经历——一个美国军人战争中和中国老百姓的故事,他心中铭记着一个伟大的民族,铭记着一个伟大的国家,铭记着用生命救过自己的中国母亲。
战争浩劫是什么?亲历战争的人说,那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地方没有了,一些活生生的生命没有了。军事摄影工作者的责任就是揭露非正义战争的残酷和野蛮,歌颂人民为赢得胜利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人们感激这些经典照片,这些战争影像昭示人们:制止战争,钟爱和平。
石少华从战争中走来,他敏锐地捕捉战争中的事件和人物,他的摄影作品《地道战》、《埋地雷》、《飞檐走壁》、《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子弟兵母亲戎冠秀》等,一直为世人瞩目。石少华是一位脚踏实地记录战争的行者。
87岁的张景芝老妈妈,抗日战争时期是冉庄妇女自卫队队长,她讲起当年在地道里打鬼子的事,以及她得到的荣誉,老人家神情激动
寻访亲历者
怀里揣着石少华大师拍摄的经典名作《地道战中的杜伦上尉》,照片中杜伦上尉的那双眼睛总在我们的眼前闪动。这是一双很大很敏感的眼睛,应该是蓝色的。眼神极其复杂,忐忑与慌乱,期待与祈祷,仇恨与感激,人世间强烈的情感,这一瞬好似全都汇集到一起。是什么让这双蓝眼睛呈现出如此复杂的神情?要读懂这双眼睛,必须进入特定的情境。我们四处寻找一位有特殊经历,能够读懂这双眼睛的人物。她就是曾经为保护杜伦上尉,而献出自己亲骨肉的英雄母亲。这位母亲非常伟大,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同时她又十分普通,以至在茫茫人海中很难找到她的踪迹。
刘铁生,军事摄影评论家,曾任解放军画报副社长。
那天也巧了,我们一行数人乘车从保定前往冉庄参观地道,同车有几位老八路的后代,她们的父辈过去在这一带参加过地道战。记者向她们打听这位母亲的情况,其中的游黎清女士说,她知道老人现在的住址。我们大喜过望。
次日,在一幢墙砖灰暗,爬满青藤的普通住宅楼内,我们拜访了这位革命的老妈妈。老妈妈名叫肖哲,今年86岁。她脸膛红润,满头银丝,神态安详,端坐在轮椅上,令人肃然起敬。二女儿魏苑玲陪护在老人跟前。我们上前鞠躬致敬,老妈妈慈祥地微笑。坐下,我们说明来意,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呈上随身带来的石少华大师拍摄的照片。我们注意到,看到照片,老人和她女儿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年代久远,许多事情可能已经淡去,但是62年前发生的那一幕,却永远地留在她们一家人的记忆中。她们向我们讲述了这张照片上以及照片背后的往事。
86岁的肖哲老妈妈满头银发,神态慈祥,令人肃然起敬。但是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