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村83岁的周新宅回忆说,高平村当年有地道30多公里,有“地上一个高平村,地下一个高平村”之称。一些相邻村的地道连起来,形成了巨大的抗日堡垒。
电影《地道战》表现得还是不够
有了地道,一望无际的冀中平原上就形成了可攻可守的“地下长城”,日本侵略者找不到抗日军民,却时时可能被打击,日寇哀叹“神八路,来无影,去无踪,要打哪儿就打哪儿!”晋县(今晋州市)田村的民兵在1944年春到1945年春,和日寇打了20多次地道战,打得他们丢盔弃甲。最后日寇派人来送信,说“只要不打皇军,皇军决不动田村的一草一木。”
张景芝当年是冉庄妇女自卫队队长,她对1945年春夏两次利用地道抗击日军的往事记忆犹新。她说,当时在村口埋好了雷就撤进地道,敌人来了就拉雷打枪,他们在明处,民兵在暗处,使敌人到处挨打、狼狈逃窜。周新宅曾参加过高平村1945年5月4日利用地道抗击日军的战斗,那场战斗民兵牺牲4人,打死打伤日伪军59人。高平村的这场地道战成了196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创作电影《地道战》时,片中一场村落地道战的主要素材。
创作电影《地道战》时,杨成武将他当年写的《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送给了剧组。影片编导回忆说,他们采访了包括正定县高平村在内的冀中平原上的十多个县的几十个村庄,搜集了大量的地道战素材,影片中有关地道的发展过程,地道口的设施以及战术技术的巧妙应用则取材于《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杨成武将军后来在《回忆冀中根据地的抗日斗争》一文中说:“在战争最残酷的年月,英雄的冀中党政军民,以英勇的战斗精神和无比的智慧,筑成一道‘地下长城’,把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了不可攻克的要塞。”他说,我们看过的《地道战》等电影是不夸大的,不夸张的,表现的地道战不是夸张,而是不够。
|